关注:

 

跨越四城三日行 司法为民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5-09-05 17:43:04


秋意染浓,一场跨越洛阳宜阳、伊川、偃师及周口郸城四城的特殊司法“远征”圆满落幕。三天时间里,陕州区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菜园法庭庭长田元带领庭室干警,驱车数百公里,找寻4案5名当事人,成功调解3案十万余元。这不是戏剧化的影视桥段,而是菜园法庭干警日常工作的真实缩影,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司法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第一站:宜阳破冰—— 耐心沟通巧解心结

首日正午,烈日当空,菜园法庭干警们抵达此次行程的第一站—— 洛阳宜阳县,这里是一起案件被告黄某的住所地。案件审理初期,承办法官已通过多次与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沟通,梳理出双方争议焦点,但被告黄某在收到传票后却未出庭应诉。秉持着案结事了、定分止争的办案初心,承办法官在庭后又驱车上门。面对当事人,法官没有简单机械地讲法律,而是拉近距离、耐心倾听、认真释法,从案情细节到法律条款,逐条细致解读。随后采用“背靠背”调解法,通过电话分别疏导双方情绪,逐步消除当事人疑虑,被告态度逐步转变,双方初步达成调解意向。赶往下一站的途中,调解一直未中断,法官握着发烫的手机,反复与双方沟通协调,耐心细致做调解工作,沙哑的嗓音里满是真诚,经过不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黄某当即通过微信转账方式履行了全部标的款。这破冰第一步的背后,展现了法官对案情的精准把握和巧用沟通艺术、化解矛盾的专业素养。

 第二站:伊川寻踪—— 虽未谋面仍尽所能

“法官,被告欠我的货款,但我很长时间都联系不上他,直到现在都没给我,您一定要帮帮我!”原告焦急的话语始终萦绕在干警们心头。抵达第二站洛阳伊川县后,干警们马不停蹄赶往被告张某家中,却发现家中空无一人。经向村干部和周边邻居多方打听,得知被告长年不在家中生活,虽扑了个空,但干警们没有轻易放弃,顶着烈日,穿梭在村落间,先后走访了多户村民、村干部以及辖区民警,详细记录张某的社会关系、务工去向等信息,做好记录,并留下联系方式,叮嘱被走访群众若有消息第一时间联系法院。虽未能直接见到当事人,但菜园法庭干警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为后续案件推进筑牢了基础,也让原告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第三站:偃师赋能—— 科技搭桥隔空解纷

辗转至洛阳偃师区,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案件的两名被告系夫妻,均不在户籍地家中生活。干警们没有轻言放弃,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女方父母经营的一家餐馆,在餐馆见到了女方,此刻已时值中午,干警们顾不上吃饭,立即表明来意,着手沟通,耐心释法明理,女方当场表示愿意调解。为尽快化解纠纷,干警们迅速与菜园法庭驻庭干警联动,搭建起线上调解平台,通过视频连线与身在外地的男方及原告“面对面”沟通。屏幕两端,法官耐心释法说理,细致梳理双方诉求,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协调,原、被告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通过线上平台,原、被告签订了调解协议,该起纠纷圆满化解。从“跑腿奔波”到“云端解纷”,科技与司法的深度融合,打破了空间的阻隔,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的方式抵达群众身边。

第四战:郸城守候—— 星月见证终化矛盾

结束偃师区的工作,干警们来不及休整,继续驱车赶往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 周口郸城县。抵达时已是晚上7点多,夜色笼罩下的村庄格外寂静,被告家的大门紧闭。干警们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在门口静静等候。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了从地里干完农活归来的被告,面对突然出现的法院干警,被告满脸诧异。承办法官见到此情况后,用朴实的言语主动开口,向其仔细讲明来意,拉近了彼此距离,被告听明来意后,逐渐放下戒备,并邀请干警们进入屋内。在简陋的房屋内,法官结合案例细致讲解法律规定,换位思考疏导情绪,并通过电话与原告进行沟通,历经近两个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被告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捺印。此时,窗外星月当空,照亮了干警们返程的路。

人民法庭是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前沿阵地。这场跨越四城的调解之旅,菜园法庭干警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对心存芥蒂的当事人上门调解,用真诚化解隔阂;对失联的当事人多方寻访,用执着搭建桥梁;对农忙的当事人夜间守候,用耐心赢得信任;对路途遥远的当事人巧用科技,用智能提升效率。这些灵活务实便民的举措,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司法实践中的生动诠释。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从线下调解到线上赋能,陕州区法院干警们始终坚守初心、步履不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法院干警的责任与担当,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司法实践中落地生根,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