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困难孩子捐点钱,送点衣服,帮其摆脱暂时的困境,或许也不算啥。但是如果能将这种爱心长期坚持下去,让一个孤苦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幸福走来,可能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这样的一场爱心接力,就真实的发生在杞县---执行法官,爱心接力棒传了10年。
7月8日,在杞县城关镇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内,年逾八旬的张芸老人拉着法官冯至立、刘学锋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俺老婆子没有教好孩子,给法院添麻烦了。恁这些年还想着俺老婆子和小宝,一次次来俺家,送钱送东西帮俺,让俺咋说好呢!”而站在一旁十来岁的孩子小宝则爱不释手,拿着手中崭新的书包和文具盒,喜悦之情溢于孩子的小脸。说起这个家庭,还真的比较坎坷。
张芸老人的儿子叫王晓,原为县城一家企业的职工,因企业破产失业在家。他开过三轮车,掂过大泥,靠四处打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0多年前,他经人介绍认识了离异女子刘某。刘某在与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五岁的女儿小雪生活。两个同样生活失意的男女碰在一起,擦出爱的火花。按照传统习俗举行结婚仪式后,也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就匆匆搬在一起生活。同居期间,因为王晓脾气暴躁,经常与刘某生气,夫妻之间也是争吵不断。在一次吵闹厮打后,两人分居,伤透心的刘某回到原来的住处。恰在这时,刘某生下了儿子小宝。孩子出生后不久,刘某就将小宝送到王晓的母亲张芸住处,让老人抚养孙子,自己选择了离家出走。无奈之下,张芸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向王晓及刘某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二人给付小宝生活抚养费。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官多方努力,从刘某处执行过来4000元。而王晓却想方设法将该笔执行款要走,并不断与母亲发生争吵,致使张芸伤心欲绝之下外出打工。
此后,王晓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与刘某的同居关系,同时提出变更抚养关系。法院经审理后,依法判决解除了两人的同居关系,孩子小宝改为王晓抚养,刘某每年支付一定数额的抚养费。判决后,王晓对判决结果不服,向市中院提起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某反而到法院另案起诉,状告自己经常被王某打骂,造成身体发生多种疾病,一直无法工作生活,要求王某赔偿自己医疗费及精神损失费,由此,双方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法院在执行抚养费一案中,发现刘某身患精神疾病,也没有工作,仅靠村委会每年发给村民的占地补偿款为生,还需要抚养与前夫所生女儿,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且家中没有可以执行的财产,无履行能力,面对执行困境,办案法官采用多种措施,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于是裁定案件中止执行。
经过多方努力后,王晓看到自己迟迟得不到孩子的抚养费,就抱怨法院执行不力,自己也不愿尽抚养义务。在2005年的寒冬夜晚,将幼小的孩子小宝丢弃在县城一街道,后被晨练的路人救走。后来王晓因犯遗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王晓服刑后,小宝和老人张芸的生活一直牵挂着办案法官的心。张芸老人年龄大,身体又不好,家庭条件困难,孩子小宝无人抚养,吃饭、上学都成了问题。看着祖孙两人的困境,承办法官和主管领导的心都受到极大触动。至今,法官都忘不了第一次来到王晓家中的情形。三间破旧的平房,房内简单的旧家居。甚至连大门都没有门,而是用一根木棍拦腰挂上,防止外人随意进入,这样的条件,又该让法官怎么做了?
时任法院院长许新启在党组会上专题考虑的就是如何帮助这个困难家庭。经研究,最终决定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月拿出300元钱帮助小宝读书和生活。法官还亲自出面联系幼儿园,帮孩子办理了入园手续。同时与当地党委政府进行多方协调,为张芸和小宝办理低保手续,为他们的生活解除后顾之忧。
而在执行局内,法官杜爱民、王雪阳、王建宏、刘学锋等也先后伸出友爱之手,像爱心火炬传递一样,你30元,我50元,你一个书包,我一桶花生油、、、、、、纷纷用自己的爱心对这个困难的家庭捐钱捐物,帮孩子上幼儿园、交学费、买米买面渡难关。几任院长许新启、黄凤军、李鸿斌、王成宏在得知案情后,多次为执行法官的做法所感动。
10年中,执行法官一次次在变换,与老人和孩子接触的面孔也越来越生疏。但是永远不变的却是法官对于老人和孩子的那份关心和爱心,对这个苦难家庭的照顾。随着法官一任任爱心接力棒的不间断下传,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无论是上幼儿园,上小学,还是读初中,执行法官都是风雨无阻,为这个贫穷的农家小院带来温暖。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法官,一批批“老”法官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可是一批批新法官又主动接过爱心接力棒,继续传递着爱心,播撒着真情。10年中,法官先后为孩子小宝送来学费、生活费13000多元,送来价值3500多元的笔、本、衣服等学习和生活用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法官爱人民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