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里,最难忘的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做人要如这庄稼一样,扎根泥土,不忘本分”。这句朴素的教诲,如同一粒种子,在刘淑娟心中生根发芽。
	2011年夏天,刘淑娟怀着对法治事业的无限憧憬,走进了滑县人民法院。桌上那本泛黄的笔迹本扉页上,工整的写着一行字:“走到群众身边,让法律有温度,让正义可感知”。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刘淑娟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三心”工作法,看似简单,却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
	耐心:学会倾听,艺术修复亲情
	2025年,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让她印象深刻。庭前准备时刘淑娟发现,原、被告双方是母子、婆媳关系交织,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另双方还有一个赡养案件也在审理中,借贷案件的被告系赡养案件的原告,鉴于双方关系特殊,刘淑娟没有急于开庭,而是让双方尽情倾诉,把积压多年的怨气都说出来。
	时钟滴答,4个小时里,她静静地听着,偶尔插话引导。当最后一方把话说完时,突然哽咽道“刘法官,我们虽是至亲,却已有十几年的隔阂,你是第一个愿意听我们把话说完的人”。刘淑娟趁热打铁,背靠背分别调解:对原告推心置腹地谈起其母亲十月怀胎、拉扯其成人的艰辛,对被告谈孩子小家的困难、打工在外的奔波、生活的不易等等。最终,这起纠纷在温情调解、亲情感召下得以化解,互为原、被告的两个案件均调解撤诉。
	同理心:将心比心,破冰信任危机
	“俺以为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了,没想到刘法官当庭帮我们要回了100万……”,拿到被告偿还的100万借款时,原告话里满是感激。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原告尚某曾在被告郭某资金周转困难时伸出援手,被告却未能足额偿还借款。此案较复杂,原告诉请金额三百多万元。
	刘淑娟深知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不能就案办案,借贷纠纷表象是金钱矛盾,实质是信任破裂,核心是情感修复。开庭当日被告本人未到庭,刘淑娟庭后多次拨通被告的电话,“钱难挣是实情,可是当初人家信任你才借钱给你,咱不能寒了这份心”。电话里,她不讲生硬法条,而是从人情、从将心比心聊起,同时她也充分考虑被告已偿还部分利息,偿还的利息超法律保护的部分予以抵扣本金。
	最终促成原告放弃后续利息,双方签署剩余240万元款项的调解协议。被告于调解协议签署当日向原告转款100万元,剩余140万分五期履行。案件虽已报结,但刘淑娟并未一结了之,而是后续持续督促履行,现已履行4期112万元,仅剩余一期28万。双方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朋友关系得以延续。
	恒心:永不放弃,守护营商环境
	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原、被告双方是有多年的合作基础的企业,若直接判决,可能彻底切断两家企业的合作关系,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对双方的经营都造成不利影响。“办案子,不能仅仅考虑法律效果。特别是涉企案件,既要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又能让债务人维持生存发展。”这是刘淑娟一贯坚持的办案理念。
	针对此案,刘淑娟开启“靶向调解”模式,考虑到外地企业跨省参加诉讼成本,她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多次调解,明确告知被告拒不履行可能导致企业信誉受损、列入失信名单等严重后果,督促其正视还款责任;另一方面,引导原告换位思考,理解被告短期资金压力,建议通过延长付款周期实现债权稳步回收。
	精诚所至,经过数轮磋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终于达成:被告分期支付货款,并于调解协议签订后三日内支付首笔货款17万余元,缓解了双方的资金压力。刘淑娟在调解中使双方都深刻地认识到: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益,和谐的商业关系更是发展的底气。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更为双方节省诉讼成本,修复了商业信誉,助力企业集中精力投入生产经营,充分彰显了司法在保护营商环境中的强大力量。
	另外,刘淑娟还主动与村委会、社区等基层组织联动,在排除妨害纠纷案件中邀请村支书参与调解,借助村干部熟悉情况、深受村民信任的优势,打通基层调解的毛细血管。同时,她主动跟踪、督促履行。对于调解或生效的判决,她建立案件督促履行台账,主动跟踪、督促回访履行情况,最大程度地巩固调解、判决成果,让案件不再进入执行程序,减少当事人诉累和法院执行工作压力。
	刘淑娟运用“三心调解法”成功调解了大量纠纷案件,使紧张的当事人关系得到缓和,复杂案件得以妥善解决,破碎的家庭和友情得到修复。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从法庭到田间地头,从办公室到企业车间,刘淑娟的脚步始终紧随群众的需求。她常说:“法官审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没有办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但把‘三心’融入到每一个司法环节,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和深入贴近民意,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解开百姓急难愁盼的心锁,是我毕生的追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