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洹法手记】让司法的温度,在判决之后继续流淌

  发布时间:2025-09-17 16:39:59


司法的终点不应是判决书上的落款,而应是纠纷波澜的真正平息。让司法的温度越过判决的句点,顺着当事人的内心需求流淌,才是司法拥有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北关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 杨永红

一纸判决与未解的困局

初夏的阳光透过立案庭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阿丽攥着一张反复折叠、边角磨损的欠款单走进来,那是老张亲手写下的。她的语气中交织着气愤和无助:“三千多块钱,拖了好几年,店关了,电话也不接了,我实在没办法了。”

在法院工作人员的建议下,阿丽申请了财产保全。法院冻结了老张的账户,但所有账户的余额加起来还不到欠款的零头,保全效果并不理想。老张似乎也“早有预料”,受理案件后我和同事多次拨打老张电话,那头始终是冰冷的系统提示音“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不出所料,开庭那天,被告席空着,阿丽坐在原告席上,每一次陈述都会向我出示那张欠款单,像在确认这纸上的承诺是否真的存在过。

案件事实清楚,老张亲笔所书的欠款单是铁证,我们依法作出缺席判决,判令老张十日内支付货款及逾期利息。

判决书送达后,案件在程序上已然了结,新的案件接踵而至,渐渐覆盖了之前的思绪。然而,一个普通的午后,阿丽的电话打了进来,火气几乎要从听筒里喷出来:“法官!判决都生效五天了,他一分钱没给!我要申请强制执行!”

“先解冻”还是“先给钱”

我安抚着她的情绪,心里却沉甸甸的。

根据督促履行的工作机制,我再次尝试联系老张,这一次,电话意外接通了,那头传来一声迟疑的“喂”。

“老张,我是北关区法院的法官。”我尽量让语气平和,“阿丽诉你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判决已经生效……”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老张的声音沙哑而疲惫:“法官,欠款我认,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我懂,只是现在实在是没有能力……这几年生意难做,我多年积蓄都赔了进去,还欠了好多外债,现在别说三千,三百都拿不出来。”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恳求,“能不能跟阿丽说说,先把我账户解了?周围的人已经借遍了,现金已经借不到了,我得找亲戚想想法子……一旦凑到,我立马还她。”

我把老张的话转述给阿丽,她立刻回绝:“不行!上次他就说‘三天就还’,结果拖到现在!解了保全他跑了,我找谁去?必须先给钱!”电话里的声音陡然拔高,昔日生意伙伴间的信任,早已在数年拖延和躲避中消磨殆尽。

放下电话,我面对卷宗,陷入沉思。判决能解决纠纷,却难以熨平人心的褶皱。一边是账户冻结导致的履行障碍,一边是信任崩塌后的寸步不让,这道“先解冻”还是“先给钱”的难题,堵的不只是钱,更是两颗心的隔阂。

“破冰”与“架桥”

我决定再做一次努力。

拨通老张的电话时,他仿佛预料到了结果:“她不同意,是吧?那......你们强制执行吧。”

“老张,强制执行不是目的。”我耐心地为他剖析利害,“如果走执行程序,你账户里的钱会被直接划扣,不够的话还要调查你的其他财产,也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以后贷款、坐高铁、甚至孩子入学都受影响,你还正当壮年,日子还很长,算算这笔账可比几千块钱宝贵多了。”我顿了顿,补充道,“阿丽也有她的难处,这笔货款拖了这么久,她做生意也要资金周转啊。这么多年合作的老搭档,得换位思考、相互体谅。”

“我……我尽量试试吧,看看周围还能不能借得到。”老张的语气预期稍微松动,“我给她现金,她会不会以后不认账?判决书上还有利息,我算不太明白怎么办?……”老张又提出了一连串新的问题。

“我来安排,咱们在法院见,当着我的面交接,我给你们做个见证,对判决和利息计算的问题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我也能当面给你们解答,怎么样?”

挂了电话,我又给阿丽打过去,把老张的实际困境和筹钱意愿一一告知,最终,阿丽同意暂缓申请强制执行,给老张几天时间筹钱。

款清,心顺

三天后的下午,老张走进审判庭,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了一叠旧旧的、带着体温的钞票,“借了好几个亲戚朋友,凑了四千,都在这里了。法官,你给算算该是多少钱。”他把信封放在桌上,手指微微发颤。沉默片刻,他又低声问:“我是从外地过来的,剩下的钱能不能够我回家的车费?”

阿丽刚坐下就直奔主题:“判决里的利息和延迟履行利息,一分不能少。”我拿出计算器,细致地给双方解释判决确定的利息的计算方式、法律依据及起算时间,最终,两人对数额都表示认可。

老张将现金郑重地交到阿丽手中。阿丽清点了两遍,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从包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解除保全申请书,当场签署。一直紧绷着脸的老张,也如释重负的笑了,“清了就好,余的钱也够我回家的路费了,挺好的。”

办完所有手续,阿丽忙着回去打理店铺,老张也急着赶乘返程大巴,橘黄色的夕阳光芒斜斜照进法庭,把两人的背影拉得很长。一件可能要耗费当事人更多精力的执行案件,在这个平凡的下午,消弭于无形。

我常想,判决书上的文字是冷的,但执笔人的心是热的。审判时明断是非,是司法应有的刚性;法庭外耐心协调,是司法不可或缺的柔性。就像这起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我们不仅要让胜诉方拿到应得的货款,更要让双方在这场纠纷里少一些怨怼,多一分理解。司法的温度,从来不止于法庭之内,它藏在法官拨出的每一通电话里,藏在为当事人算清的一分一毫里,藏在双方如释重负走向新生活的背影里,它如涓涓细流,带着司法的温度延伸向生活的远处,抚平诉讼带来的波澜,重拾生活的安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