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调解绝非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其根基始终牢牢扎在事实的土壤之中。查明真相,是化解纠纷的前提,是调解工作的生命线。只有查清事实,明断是非,同时让双方当事人都知道法官已查清案件法律事实,当事人才可能接受调解,调解也才有针对性,增强时效性和成功率。
耐心倾听,搭建信任之桥
倾听,是调解工作的基石,亦是开启当事人心扉的钥匙。当事人来到法院时,往往被愤怒、委屈、焦虑等情绪所笼罩,这些情绪遮蔽了他们理性沟通的视线,也干扰了对问题的准确判断。此时,我们要成为耐心的倾听者,以专注的神情、平和的语气承接每一份倾诉。这种倾听并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带着专业的温度。我们会在当事人情绪的宣泄中梳理出争议焦点,在重复的表述里提炼出核心诉求。当当事人察觉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份情绪都被妥善安放,心中的戒备会慢慢卸下——从“你们会不会偏袒对方”的疑虑,转变为“你们真的在为我解决问题”的安心,信任的桥梁便在这一来一往的倾听中悄然搭建。这份信任,让法律释明更具温度,让协商方案更易被接受。
查明真相,筑牢调解根基
法院调解绝非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其根基始终牢牢扎在事实的土壤之中。查明真相,是化解纠纷的前提,是调解工作的生命线。只有查清事实,明断是非,同时让双方当事人都知道法官已查清案件法律事实,当事人才可能接受调解,调解也才有针对性,增强时效性和成功率。
在我们团队办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手持两张内容一致、金额均为2万元的借条及4万元的转款凭证要求被告偿还4万元借款,被告却对借款金额有异议,辩称不是4万元借款,而是2万元的借款。经过两次庭审,虽然双方当事人仍未能陈述全部事实,但根据双方对细节的描述,我在内心中对双方纠纷产生的根源、借款金额已有了清晰的了解。正是基于已查清的事实,我们积极劝导双方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对方为什么这样做。经过一番耐心劝说,双方都认识到自己在这起纠纷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调和化解纠纷矛盾创造条件,最终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达成调解。
精准释法,彰显法律权威
法律是调解的依据和准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由于缺少专业的法律知识或理解上有偏差,往往对法律规定存在误解。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向他们详细解释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清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在我们团队办理的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中,原、被告双方发生交通事故后造成原告车辆损失,原告要求被告支付修车期间的打车费用,被告拒不支付,原告一气之下到租赁公司租赁车辆用于上下班,每天租金高达几百元,并起诉到法院要求被告赔偿。虽然案涉标的额不大,但双方争议特别大,原告认为其实际支出的费用被告就应该赔偿,被告认为车辆已经修理完毕,其不应该再赔偿其他费用。在多次组织调解中,我们不断向当事人释法,同时,还列举了一些类似的案例以及法答网关于相关问题的回复,使得原告认识到费用的主张应该合理,使得被告明白合理的费用应予赔偿。最终,双方达成调解,被告当场履行,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