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徐冰晶:初心在抱澄玉镜 怀仁秉笔护黎元

  发布时间:2025-08-12 17:06:21


许多案件的调解,往往需要法官在情与法之间往返斡旋、反复调和。这过程虽费时耗力,但当看到当事人带着纠纷争议来,带着解决方案走,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化为值得——这就是“案结事了人和”最生动的注脚,也是司法为民最质朴的践行。

勤学深钻,练好审判硬功夫

我自工作以来就一直在刑事审判庭工作,入额后,我转岗成为了一名民事法官。面对领域跨度大、案由种类多以及新型案情层出不穷的民事审判,我迅速调整,以归零心态迎难而上。

面对挑战最关键的诀窍就是“学”!“法”海无涯,在法律的海洋里,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必然当不了一个好舵手。我从自己承办的现有案件类型入手,将民法典、民诉法、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建工合同、医疗损害、民间借贷等等常用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通学了一遍。这番学习,让我对常见民事纠纷的法律依据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办案时脚下更有底,对各类案件的核心争议也能做到心里有数。

另一个诀窍就是“钻”!钻到典型案例的细节里,钻进类案裁判的智慧中,看看优秀法官们遇到案件怎么想、怎么办。我开始从一本本大部头工具书中研究各类型案件的常见问题,从豫法阳光、山东高院、上海高院等微信公众号上挖掘各类纠纷的审理要点,从案例库、法答网整理类案裁判思路,遇到拿不准的案件,向身边有经验的领导和同事们请教。就这样,我从一个民事小白,慢慢积累了民事法官的审判思维,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也算是真正懂得了著名刑法学家、法哲学家卡尔恩吉施所说的“心中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真正含义。

解开“法结”更要打开“心结”

在积累一定审判经验的基础上,我就开始想着如何能把案件办得更好。当事人来到法院,都是“心有千千结”,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既解开“法结”、又打开“心结”呢,思来想去,调解必然是最好的出路。第二季度,我所带领的审判团队民事案件调解率为40.68%。调解是个功夫活,也是个技术活,要有耐心,还要讲方法。

有耐心,就是要沉得住气、耐下性子,一次次掰开揉碎向当事人释法明理、分析利弊,以冷静平和的态度稳控局面,引导当事人平复情绪、理性倾听。讲方法,就是要注意抓住案件症结,找准双方在意的关键点,有人在意金钱、有人在意面子,有人紧盯细节、有人大大咧咧,就要在一次次沟通中分析出双方的倾向性意见,才能事半功倍。记得一起离婚纠纷案件,最初立案时看到双方无财产和债务纠纷,我便开始开展庭前调解工作,谁知双方在电话中便剑拔弩张,庭审时更是你来我往毫不相让,休庭后,双方离开法院不到十分钟,我就接到了当事人的电话,说两人又因为争夺孩子闹到了派出所。我火急火燎地赶过去,女方说孩子不是男方亲生的、不让男方把孩子带走,男方非说孩子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就是自己的孩子、就要自己养。我随即把两个人分隔开,就地开始调解,看到双方父母也在场,我旁敲侧击和他们也聊了起来,从上午聊到中午,最终双方都打开了心结,将两人感情破裂的原委和盘托出。通过现场反复协商,双方就孩子抚养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最终调解离婚。其实许多案件的调解,往往需要法官在情与法之间往返斡旋、反复调和。这过程虽费时耗力,但当看到当事人带着纠纷争议来,带着解决方案走,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化为值得——这就是“案结事了人和”最生动的注脚,也是司法为民最质朴的践行。

经过这些年的磨砺,我在压力中不断蜕变,在挑战中持续成长,内心逐渐淬炼出更强的韧性与更稳的定力。面对工作中的种种考验,如今已能秉持更平和的心态从容应对。“法施于人,虽小必慎”,重担在肩,我将不忘初心,努力写好判决、办好案件,成为一名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好法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