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琳峰:中共党员、郑州市金水区执行局干警
未涉足执行局时,便听闻执行局“工作忙、加班累”,但对忙与累的认知仅停留在传闻中,直至以法官助理身份投身其中,方知这份“忙与累”的背后蕴含着多层次的成长维度——在法理与现实的碰撞中提升实务能力,在个案处理与民生关切的交织中深化司法认知,在团队协作与经验传承的浸润中强化职业认同。这段充满挑战的历程,定会成为我司法职业生涯中极具价值的淬炼之旅。
实务能力的多维提升: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初入执行局,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的鸿沟清晰可见。首次参与集中执行活动时,我试图通过宣读法条推动执行程序,却忽视了被执行人的情感抗拒与现实困境。带队前辈老师的处置方式为我打开新视野:其以被执行人子女的教育权益为切入点,在阐明法律后果的同时,为被执行人预留合理履行期限,最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平衡。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执行工作绝非法律条文的机械套用,要学会“两面看”:一面要盯着法条找依据,另一面要盯着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找办法。
司法认知的深化拓展:在维护民生权益中感悟责任
执行局是近距离观察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当目睹农民工群体历经周折领取到劳动报酬时的激动神情,看到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属在执行款到位后舒展的眉头,我切实感受到执行工作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终极期待。这种认知在处理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时尤为深刻。该案双方因拖欠工资积怨已久,根本不愿再沟通协商。因涉案标的不大,为督促案件履行,避免“限高、失信”等强制措施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我与被执行人公司员工电话联系8次,与被执行人公司法定代表人电话联系13次,最终这21个电话为申请人足额执行回来了案款,双方也握手言和。这个案件让我认识到,执行不仅是程序意义上的“案结事了”,更在于实现实质意义上的事情解决、心结打开,让法律成为修复社会关系的有效纽带。
职业认同的立体构建:在团队协作中传承精神
执行工作的复杂性与高强度,决定了它是团队协作的集体事业。在办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被执行人在安阳某地工作生活。我所在的办案组成员集体外出,异地蹲守三个小时,成功找到了被执行人。这种外出执行、长时间蹲守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家的坚持和坚守,成为职业使命感的生动注脚。这种协作精神,既源于对公平正义的共同信仰,也得益于代际传承的优良传统。前辈老师常以“剥洋葱理论”阐释执行工作的本质:“每一层调查都可能面临阻碍,但多跑、多挖,必能触及案件核心。”前辈老师们在梳理案件时毫无保留地分享处置经验,在年轻干警遭遇误解时以自身经历给予疏导与鼓励。这些平凡而坚韧的坚守,构筑起执行团队的精神内核,那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是“单兵能战、协同善战”的专业素养,更是“薪火相传、共铸法治”的价值共识。
随着执行实务的锻炼和磨砺,我逐渐懂得,执行法官的价值在于以专业能力让法律文书“落地生根”,以民生情怀让司法温度“可触可感”,以团队精神让法治信仰“薪火相传”。未来之路,我将继续以前辈为“老师”,以卷宗为“教材”,以实践为“课堂”,在每一次调查取证中锤炼严谨作风,在每一场调解协调中提升解纷能力,在每一回团队协作中传承法治精神,让青春在守护公平正义的征程中绽放出最明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