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见过太多对簿公堂的当事人,也处理过无数起家庭纠纷案件。但这起收养关系纠纷案件,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记得第一次见到年过70岁的林某老两口时,他们佝偻着腰,满脸写着疲惫与失望。小林母亲握着我的手,声音哽咽:"法官,我们把他养大,怎么就养出了仇呢?"看着老人红红的眼眶,我心里一阵酸楚。这对夫妇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养子身上,从牙牙学语到成家立业,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如今,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们,却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而面对小林时,我看到的是一个倔强又迷茫的年轻人。他低着头,不愿与养父母对视,语气里带着一丝倔强:"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说不管不顾他们。"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亲情与理解的问题。
误解如冰难破冰
3月10日的第一次庭审,老两口情绪激动,一边数落养子建了新房不让进门,一边拿着抖音截图斥责养子、儿媳的不孝。对面的小林沉默许久,缓缓打开手机相册,展示新房里那间始终空着的卧室:崭新的床铺、悬挂的衣服。“我留了房间,是他们总觉得我故意冷落。”他声音发闷,看似相悖的场景,暴露出横亘在亲情间的巨大误解。庭审缓慢的进行着,眼看各方的情绪得到了宣泄,我便尝试着先用感化的方式进行调解,一边告诉小林养育之恩重如山,一边劝说林某夫妇给孩子多些理解和包容。也许是积怨已久,老两口似乎对我的劝说听不进去,执意要解除收养关系。
庭审结束后的失落感不由涌上心头,如何让双方破冰成为我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我先是从村委、村民处了解积怨的始末,又从双方律师处了解各方诉求,然后制定在不解除收养关系情况下的调解方案,起先林某夫妇的态度仍是比较坚决,我便一边又一边不厌其烦的通过律师调整沟通调解方案,又一边又一边的通过小林的律师反馈调解意见。已经记不清楚调整了多少次,也只记得双方的调解工作做了两个月之久,5月底的时候,调解意见初有成效,满心希望的能够促使双方签订协议。
攻坚化雪暖人心
6月13日第二次的庭审,小林调解意见的临时变卦再次让调解工作陷入僵局,原本情绪缓和的林某夫妇坚持要求解除收养关系,划清与小林的界线。眼看着事态恶化,我还是决定再为双方努力一把,先是听取了小林态度变化的原因,后又着重释明法律,清晰指出无论过往有何矛盾,法律上赡养父母的义务是明确且不可推卸的。双方律师也从法律角度进行了补充阐释,强调了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与此同时,我又找到在外等待的林某夫妇,给他们分析了身体状况与未来生活的走向,协同老两口的女儿们一起开导老人。
在经历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调解后,双方的态度逐渐缓和,小林理解了养父母多年的艰辛,承担起赡养的责任;林某夫妇也放下了心中的怨恨,选择原谅小林。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小林按期每月支付二老赡养费,一家人的关系得以修复。
这起案件的调解成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明断是非,更要守护人间真情。法律是冰冷的条文,但司法应该有温度。每一次调解,都是在修补破损的关系,都是在传递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