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王昕:传递司法温度,化解企业纷争

  发布时间:2025-04-07 16:58:51


 作为人民法庭法官群体中的一员,我与形形色色的案件打交道,其中多数案件标的不大、法律关系相对明晰。但我深知,每一起案件,无论大小,都承载着当事人的期待,关联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在这一方小小的司法天地里,我始终践行“如我在诉”的理念,期望凭借自己的专业与热忱,化解矛盾纠纷,为辖区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王昕

庭审对峙,冲突一触即发

今年3月,我接手了一起修理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是新乡市某商贸有限公司,被告为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这类涉企纠纷处理稍有不当,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还可能损害辖区内的营商环境。3月10日立案后,考虑到案件的性质和标的额,我们依法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庭审当天,现场气氛剑拔弩张。原告方当庭提出增加诉讼请求,要求被告支付LED显示屏保养维修服务费用、履约保证金及相应资金占用利息,同时承担本案的各项诉讼费用。被告方则立刻申请新的举证期,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激烈的争辩声充斥着整个法庭。

抽丝剥茧,洞察矛盾本质

面对这一局面我察觉到,这起纠纷表面是合同款项的争议,实则背后隐藏着双方严重的情绪对立。在之后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原告对被告避而不见、拖延支付费用的做法极为不满,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而被告则因原告未提前沟通就直接起诉,感到公司的声誉受到了损害,面子上过不去。那一刻,我陷入了沉思:如果简单地一判了之,我的工作固然能迅速完成,但对于这两家小微企业而言,矛盾不但得不到彻底解决,还可能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阻碍,断送双方合作的机会。秉持着案结事了、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原则,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力促成双方调解,修复他们之间的关系。

协同调解,搭建沟通桥梁

调解工作正式展开,我和助理舒筠云分工协作,分别与原被告双方进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被告公司因对接人员离岗,导致双方信息传递不畅,沟通出现严重缺失,这才引发了此次纠纷。此时的双方,就像两座即将喷发的火山,急需一个宣泄的出口。于是,我选择耐心倾听,让他们尽情倾诉心中的委屈与不满。在他们诉说的过程中,我适时穿插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引导他们从法律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纠纷,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冰释前嫌,重归合作正轨

随着调解的深入,奇妙的变化发生了。双方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脸上的愤怒也渐渐消散。原告方感慨地说:“没想到法官会这么耐心地听我们讲这些琐事,就像我们的亲人朋友一样。经过您的分析,我们也愿意作出让步,说不定以后我们还能继续合作。”听到原告这番话,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同意支付尚欠的保养维护费用和履约保证金,并约定了支付时间。若被告未能按时履行,原告可申请强制执行。

践行初心,传递司法温度

看着双方握手言和,我深感欣慰。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法庭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但每一起看似平常的纠纷,都考验着我们法官的耐心与智慧。只要我们始终怀揣为民服务的初心,运用“倾听-普法-调解”的工作方法,就一定能化解矛盾,让司法的温度在每一个案件中得到传递,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