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杜鹃丨探索“家庭医院”调解新模式 巧解家事纠纷“千千结”

  发布时间:2025-03-24 17:28:53



杜娟:义马市人民法院千秋人民法庭一级法官

千秋人民法庭作为义马法院的城区派出法庭,负责审理全市婚姻家事纠纷及辖区内15万元以下民事案件,年均审结案件近400件,婚姻家事案件占比50%左右,上诉率始终低于1%,调解撤诉率高达78%以上。通过专业化审理、源头化治理、多元化解纷,推动家事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立足职能定位 打造专业家事审判阵地

在家事审判中,千秋法庭不断创新调解思路,落实“能调则调、调解优先”的工作要求,实现了四个重要转变。

一是从坐堂审案向一线办案转变。根据案件情况,灵活调整庭审地点,深入社区、医院等地巡回审判,妥善处理多起离婚、财产分割案件,取得“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良好效果。

二是从传统审理向类型化审理转变。建立家事案件分类管理机制,对离婚、继承等六类案件实行专业化审判,目前,简易程序适用率已达97.39%,在家事审判事缓则圆的办理思路下,家事案件审理周期较长,但仍能将全部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23.64天,促进案件高效审结。

三是从刚性裁判向柔性司法转变。创设“三心工作法”,即接待要热心、调解要耐心、判后要关心,运用心理辅导、圆桌调解、家庭教育等柔性手段,帮助上百个家庭重归于好。

四是从结案了事向案结事了转变。以彻底解决矛盾纠纷为导向,关注案件走向,注重调解效果,大大提升了案件的自动履行率。

创新“家庭医院”模式 探索柔性司法新路径

针对家事纠纷的情感性与复杂性,将家、法、情、理深度融合,创新推出“家庭医院”家事审判工作方法。

“望闻问切”找病因。审理案件时,“望”情绪波动,“闻”诉求表达,“问”矛盾症结,“切”证据脉搏,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例如,在审理一起涉残障儿童的家事纠纷时,运用“四步诊疗法”,探索出满足未成年子女情感需求的“最优方案”,该起案例入选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典型案例。

“对症下药”治顽疾。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诉前和解及庭审联调等制度,根据不同的纠纷类型,如“低龄冲动型”“中年危机型”“老龄积累型”等纠纷分类施策,全力修复破损的家庭关系。

“留院观察”稳病情。密切关注家庭关系动态变化,紧盯当事人在调解和好之后的“脆弱期”,确保家庭关系持续稳固;同时,探索建立家事司法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常规满意度调查,随机抽取回访已结案件,力争司法服务满意度达100%。

“义务问诊”治未病。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全部公开审理,不定期举办“专题开放日”“家庭教育宣传”等活动,增强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随案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手册》,为离异家庭子女权益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凝聚联动合力 构建全链条解纷机制

千秋法庭始终将家事审判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坚持将非诉机制挺在前面,形成全链条纠纷解决机制。

前端预防减增量。构建“法官+调解员”调解模式,择优选派法官担任社区法治副书记,培养“法律明白人”100余人次,源头减少纠纷发生;联合辖区街道、社区开展“拒绝高额彩礼”等普法宣传活动,参与制作的普法视频《彩“礼”》被河南省高院微信公众号“豫法阳光”转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端化解聚合力。与市妇联、民政等部门建立婚姻家庭纠纷预防与调处机制,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教育、老年人身心健康关爱等一体化服务,并适时组织多方力量磋商化解方案,在推动诉源治理,就地化解纠纷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成功入选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末端巩固提质效。联合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对调解和好的当事人定期跟踪回访,确保“案结情续”;通过法治副校长授课形式,到中小学讲授家庭伦理道德和反校园欺凌等法律知识,切实以法之名,护“未”成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事审判既是法律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接下来,千秋法庭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如我在诉”为理念,持续深化家事法庭规范化建设,为法院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基层司法智慧!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