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法理之下,友情与契约的十年较量

  发布时间:2025-03-03 17:20:30


在案卷的字里行间,隐藏着的是人间冷暖,每一个案件都是法理与情感的激烈碰撞,而这起十年好友借款纠纷案,更是在平静湖面激起绵延涟漪。

        ——汤阴县法院菜园法庭负责人  毛芳

泛黄借条,揭开青春情谊的裂痕

2024年深秋,法庭内气氛凝重。原告陈琳将三张微微泛黄的银行转账凭证轻轻推到被告王磊面前,那对曾在青春岁月里肆意欢笑、相互扶持的挚友,如今却因这几张凭证,站在了原被告席的两端,眼神中满是陌生与疏离。

故事追溯到2015年,彼时的王磊怀揣着“投资医疗设备”的梦想,向陈琳伸出求助之手,借款15万元,承诺按月息一分支付利息。此后三年,“兄弟结婚凑彩礼”“母亲住院做手术”等大大小小的借款理由接踵而至,陈琳念及十几年的情谊,一次次慷慨解囊。至2019年,借款累计已达22万元。

法官出击,真相在严谨调查中浮现

“月底一定还清”的承诺出现了14次,“再帮我一把”的恳求出现了11次,每一次都似重锤,敲打着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而面对陈琳出示的如山铁证,王磊却抛出三重抗辩,试图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法官,这大部分钱不是借款,是投资,我们有口头约定的,而且已经亏损了,怎么能全算到我头上呢?剩下的钱我们也口头进行了房产抵债约定,再说了,现在已经超出5年诉讼时效了,早就不算数了。”

“这些明明都是借款,我都有证据,我们这么多年的友谊,你咋能如此无赖,我真是看错了人!”

“啥证据,一起投资赔了你就说是借款?”

……

双方各执一词,争吵不止。

身为法官,我深知必须严谨细致,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还原事实真相。根据王磊的说辞,我翻查了他当时一年内的资金流向,调查了他口中的投资企业,发现王磊并没有与该企业的流水记录,也无签署任何合作协议,投资亏损实属无稽之谈。对于所谓的口头房产抵债约定,我仔细比对了 2019年前后的房产交易记录、资金往来明细,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签名都不放过。在密密麻麻的文件中,我发现其与新房购置凭证相互矛盾,且无任何书面佐证,判定该抗辩不成立。在诉讼时效问题上,我逐字逐句审查双方微信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不放过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和关键语句,找出了两人在2021年的还款磋商记录,认定构成诉讼时效中断。

循循善诱,法理情在调解中交融

在查明案件事实后,我深知单纯的判决并不能彻底解决双方的矛盾,修复他们破碎的情谊才是关键。于是,我决定对王磊展开耐心劝导。

我把王磊请到菜园法庭调解室,为他倒了一杯热茶,先开口道:“王磊,今天只有咱们俩,咱敞开了聊聊。关于你提出的投资亏损一说,没有任何的书面合作协议,在法律证据链上存在严重缺失,很难得到法庭认可;所谓的口头房产抵债约定,既无书面协议,又与当时的购房凭证冲突,这在法律判定上是不成立的;至于诉讼时效,2021年你们微信上的还款磋商,依据法律条文,已经构成了诉讼时效中断。所以,从法律层面,你需要正视还款义务。”我一边说,一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相关法律条文解析资料,递到他面前,“你看,这些是对应的法律条款和解释,每一项判定都是有依据的。”

“但我也明白,你可能确实有难处。咱们换个角度,你和陈琳多年的友情,那是用钱买不来的。那些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是多么珍贵的回忆啊,这些情谊可不是金钱能衡量的。现在,只要你有还款的诚意,咱们一起想想办法,总能解决问题的……。

”王磊听着我的话,原本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头也越来越低,他双手搓着衣角:“法官,我不是不想还,是实在能力有限,能不能……能不能分期还?”

得到王磊的回应后,我又找到陈琳。他起初还有些抵触,始终不肯松口,“法官,他之前的行为让我怎么信任他?他要是还不还怎么办?”“双方如果能达成调解协议,法院会出具调解书,调解书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对方拒绝履行调解协议,你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双方也可以在调解协议中约定违约金。”陈琳听后,陷入沉思,最终微微点头。

在我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王磊承诺在一年内分期还款,陈琳放弃部分利息。曾经的好友在法庭上握手言和,长达十年的纷争就此平息。

文书之外,探寻情义与契约的平衡

这场跨越十年的借贷拉锯战,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经济纠纷,更是情义伦理与契约文明碰撞的缩影。那些被不断推迟的还款承诺,被逐渐消解的法律敬畏,在司法程序的审视下,最终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再深厚的情谊,也经不起信用透支的消磨;再温暖的相助,也需要法律的护栏来保护。

作为法官,每一次敲响法槌,都承载着对真相的探寻、对公平的守护。我们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也要怀揣人文关怀,用法律的智慧化解矛盾,让公平正义与人间温情得以兼顾,让每一次法槌落下,都能传递出法律的威严与善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