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日前,人民网面向广大网友开展2022全国“两会”调查,超过562万人次参与投票。结果显示,“依法治国”位居十大热词之首,占总投票网友人数的64.8%,备受关注。
法律是治国重器,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中央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把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把全民普法守法作为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目的就是要让法治在社会运行中落地生根,在人民群众心中发芽开花。把法律交给亿万人民群众,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创举。普法宣传工作意义重大,原因正在于此。
依法治国是一个持续不断推进法治进程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结合具体的国情大力推进普法宣传,树牢国人法治观念,夯实依法治国基础。从1986年开始到2021年,我国针对普法宣传工作已出台七个“五年规划”,并取得重要成果。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加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尽管我们为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作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是当前我们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实际普法宣传工作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协作机制不畅、人才经费不够、宣传形式不活、针对性有效性不强等问题。还比如,在一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疲于应付甚至懒于作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普法宣传的质量,导致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打折扣。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依法治国”位居十大热词之首,是人心所向、群众呼声。不过,网络热度最高之处,也许正昭示着群众最急迫的法治诉求。所谓“民之所盼,法之所行”,如何让法治的阳光雨露离群众的大地再近些,播洒得再深些、再透些,是摆在所有普法宣传工作者面前必须回答也必须答好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法宣传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值得期待的是,2021年,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出台。“八五”规划将目标锁定在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上,把重点放在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上,并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可谓切中了现实的痛点和短板,回应了群众的现实法治诉求。未来,我们共同期待在法治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普法宣传能够奏响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