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不少人的“年货”已经备齐。红包应该是少不了的。面对“连通器”型的红包与腰包,越来越鼓的红包掏空了腰包,让不少年轻人直呼受不了。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意在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这一方面可以让小孩子开心,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教会孩子学会感恩。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红包的“含金量”越来越高,逐渐远离了它的初衷,而且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渐趋凸显,红包的回归成了不少年轻人过年时的一个期盼。
红包成负担是市场思维流弊的表现之一,也是攀比歪风的结果。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无可厚非。但逢事都有一个度,更要因人而异。而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中,如果一味地为了面子搞红包平衡,“几家欢喜几家忧”就必然会发生。中国有句古训说得好:千里送鸿毛,礼轻人意重。既然亲情在,各家实情都会装在彼此的心中,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小红包都是祝福和喜庆,让孩子在快乐分享中学会感恩,一切都会在不言中。当然,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红包“重”起来最实用。
“书中自有黄金屋”。让红包变“书”包,既在创新中纠了偏,也在发展中弘扬了传统。信息时代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却让现实中的人越来越孤立,一部手机就能“网”住一个甚至几个人,特别是学生群体,让他(们)游走于虚拟空间,沉迷于网络游戏,逐渐冲淡了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农村留守孩子受此影响之大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春节期间,与孩子在一起读几本有意义的书,共度温馨和谐的亲子时光,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读懂读书的重要,拉近与孩子感情上距离,又能激发孩子读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在响应“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全民阅读”的倡议。
与其抱怨孩子不学习,不如立马付诸行动,给孩子一个“惊喜”,让现金直接变图书,跟孩子一起过一个别样的春节,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年长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需要家长去精雕细琢,才能最终成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信息时代的当下,用图书和陪伴读书来培育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让孩子通过读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书香陪伴下健康快乐成长,才能托起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新时代需要新气象,追梦路上更要有书香。让春节红包“重”起来,让书香味儿浓起来,让文化“活”起来,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在出彩中国的路上挥洒自如,展翅翱翔!
今年过节送“书”包,这才是春节红包的最佳打开方式!(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