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吴老汉告儿记

  发布时间:2018-03-28 14:25:33


    那是2004年的7月份,是我从经济庭调到乡下法庭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已经接受了民事案件当事人与经济案件当事人不同的画风,适应了梳理民事案件中琐碎繁杂的各种头绪,学会了倾听当事人面对法官滔滔不绝林林总总的叙述,练就了让耳朵自动筛选有用内容的神功。大量办理过的案件会在尘埃落定后被我的大脑清空。

但是,有一个吴老汉告儿的案件,让我至今无法忘怀。

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早晨,我听到楼梯上有拐棍敲打地板的声音,赶紧走出去看,吴老汉已经气喘吁吁地走到我办公室门口了,我赶紧扶他进来,拉了凳子给他坐,吴老汉只是张大嘴巴喘气,说不上话,我让他坐下慢慢说,他执意不坐,却顺着墙蹲到地上,双手撑着拐杖,轻声呻吟着。我要扶他起来,他却说,这样蹲着好受点。我不再坚持。递过去一杯热开水,他喝了两口,把杯子放到面前的地上,断断续续地说:“闺女,我给你说啊,这次我要告我二儿子,让他还我钱,还我粮食……我怎么养了这么个不孝的东西啊……”看了诉状,得知老汉要二儿子所还的那些钱,是他在二儿子盖新房时给的,没有任何手续;粮食是十几年前老汉收的百十斤麦子放在二儿子家的,按说早已经吃完了。我不禁纳闷起来,决心调查个清楚。

吴老汉走的时候,得知他急着赶路,连早饭也没吃,是走了一段山路后才坐顺车来的,兜里也只剩下了5角钱,而回去坐车还需要两元钱,他准备走一段路再用剩下的5角钱坐顺车回家。我不禁想,为了他认准的那个理,饿着肚子来法庭讨说法,何苦呢?我对吴老汉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又不好,不要再来回跑了,我们会去你们村处理你和你儿子的事,你在家等着就是了。”然后又给了他些零钱让他买早餐吃了再坐车回去,吴老汉感激地离开。

其实,在那之前,应该是4月份的时候,吴老汉就来过法庭,那次告的是大儿子,要求大儿子对他尽赡养义务。案子是娟姐办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儿子吴某被传唤到庭时,满脸委屈地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协议书,上面写着“生不养,死不葬,死后家产与你无关,债务不叫你承担……”原来早在1994年,老汉的两个儿子因为争窑洞闹了矛盾,老汉叫老大把一眼窑洞让给了老二,老大不同意,老汉干脆提笔写了一纸“休儿协议书”,从此与大儿子断绝了往来。数年过去,吴老汉和老伴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开始靠二儿子赡养度日。自2003年开始,老伴患脑血栓导致半身瘫痪,经济本已拮据的二儿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得不提出要求和大哥分养两位老人,但老大却因老汉当年的一纸“休儿协议书”,坚决不同意。吴老汉情急之下向法院提起了赡养诉讼,娟姐三次为这对父子沟通思想,化解矛盾,终于使得这对近十年来形同陌路的父子相互谅解。当时老人是在大儿子的搀扶下走出法庭的。可是,现在怎么又起诉起老二了呢?他们的家庭是不是又产生了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天后的早上,我和书记员小刘来到村里,通过调查,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老二有天晚上喝酒后到老大家闹事,吴老汉认为老二到老大家闹事,是没把他这当爹的放到眼里,在老大追打醉酒的老二时,老汉怂恿老大使劲打,最终老大把老二打成了轻微伤,当地派出所介入后,由于老二不肯让步,老大因此被治安拘留,还要赔偿老二的医疗费等经济损失。老汉到法庭起诉老二,其实是为了迫使老二放弃向老大索要经济损失赔偿。在那座破破烂烂的房子里,我们见到了头上包着纱布的老二,他愤然又委屈地向我们诉说着老大用棍子追打他的经过,和他老父亲表现出来的无情。老二也很清楚他父亲告他的目的是什么,但他明确表示他是不会放弃的。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我们来到吴老汉居住的窑洞里,吴老汉急切地说:“你可来了啊闺女。你都知道了吧?其实只要老二不告老大,我就不告老二,求你们一定和他好好说一说。”明知已经超出了这个案子本身的诉请范围,我还是耐心地和吴老汉谈了起来,我婉转地告诉他,作为老人,不能给子女之间加深矛盾,而是要处理好子女之间的关系;我问起老二这几年和他们老两口共同生活的情况,建议他抽时间去看看老二被打的伤好了没有……

过了几天,吴老汉再次来到法庭,说是两个孩子已经和解,他也要撤回起诉。得知他们的家庭关系得以修复,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我们办案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结案,而是为了化解矛盾纠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对整个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民事法官,办理了一起小的不能再小的家庭纠纷案件,却维护了一个家庭的圆满,那种无法言说的成就感至今难以忘怀。

虽然我从2005年起就离开了审判岗位,从事单位的法制宣传工作,但在搜集典型案例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好多法官在办理民事、刑事、执行案件中,一直在追求着案结事了,在案件之外做着大量化解矛盾甚至化解当事人心结的工作。也许,有人会问,现在法院案件那么多,法官任务那么繁重,“五加二”“白加黑”已经快成了常态,法官们还会有那样的耐心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2017年9月份,我们干警自编自导自演的法治微电影《法外情深》,素材就来源于执行法官办理的一起执行案件,其办理过程与吴老汉告儿的故事如出一辙:被执行人谢某因债务和婚姻问题与自己的父母反目成仇,父母将谢某告到法院,法院判决谢某还款。案件进入执行阶段以后,经执行法官做思想工作,谢某将执行款送到法院,案子至此已经执结。执行法官考虑到如果就此结案,这家人的亲情很可能从此彻底断裂。所以,又不辞辛苦,把谢某带到父亲的病床前,最终促使这一家人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像这样的故事,在法院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故事,真的令人难忘。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