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法暖人间

  发布时间:2018-03-13 16:58:48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转眼间,我到三门峡中院工作已经十二个年头了,第一次站在中院大门前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那时的我怀揣着对法官职业的憧憬、对法院工作的向往和对法律的崇尚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十二年间,我从一名最普通的书记员逐渐成长为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审判长,也先后“转战”刑庭、政治部、民庭和立案一庭。这些年来,我感受过加班加点的繁忙与辛苦、当事人的曲解与责难,但更多的感受还是公平公正处理案件、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当事人矛盾纠纷后的满足与欣慰。

    2013年是我到民庭工作的第一年。8月初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位老人的电话。她是我新收的一起赡养纠纷民事二审案件的被上诉人,老人在电话中颤巍巍、小心翼翼地向我诉说了她和老伴儿生活困难、居住条件差、子女不赡养的困难和苦衷。他们已经七十多岁,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行动困难,恳求我们能够到他们家中开庭审理案子。我连忙安慰老人,并告诉她我们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开庭,就是要为当事人提供便利,使当事人免于奔波。

    经向庭长汇报情况后,我们当即决定到二位老人位于卢氏县的家中开庭,为他们提供便利。2013年8月9日一大早,我们合议庭和书记员一行五人就出发了。正值盛夏时节,天气十分炎热,由于地处偏远,山路蜿蜒曲折,车子行进得很慢。一路上,我们讨论起老人的案件,大家纷纷斥责这种儿女不孝顺老人的行为。驱车将近三个小时,我们才来到了老人家中。老人的家在一个小胡同里,车子进不去,只能停在大路上。

    我们步行走进胡同,刚一进那条窄窄的胡同口,就看到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站在家门口向我们招手,期盼的眼神里顿时闪烁着一缕光芒。他们迈着蹒跚的步伐走过来迎接我们,我们加快了脚步迎向老人,老人握住我们的手连连道谢,眼里泛起了泪光。我仔细打量两位老人,他们身材是那样瘦小,满脸皱纹、弯腰驼背、衣着褴褛,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无情的印痕,我心里感到一阵酸楚。

    进入院门后,我们先对老人的居住情况进行了了解。随后,老人将我们引到他们居住的房屋。那是一间矮旧的、破败不堪的土坯房,进去后里面空间狭小、昏暗无光,居住环境十分糟糕。与这间房屋并排的还有两间旧房,也就是老人要求居住的房屋,他们的儿子却将这两间旧房房门紧锁,不让老人居住。而与老人这间破旧的小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儿子新建的一幢整洁漂亮的两层小楼。看到此情此景,我们无一不感到一股心酸和苦楚。原定在老人室内开庭的计划由于光线太暗、面积太小而改变为在院中开庭。

    老人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通知到场后,庭审正式开始。经过审理,我们了解到,两位老人共有四个子女,大儿子从小被他人收养,两个女儿已出嫁,二儿子与两位老人共同生活至今。家里原有旧房两间,1987年,他们全家共同修建房屋三间,2010年二儿子出资将两间旧房拆除,新建两层楼房,并在建房前书面承诺让两位老人居住剩余三间房屋,但老人却仅居住在环境最差的一间房屋,剩余两间房子一直没有腾出。老人的二儿子在三门峡市做生意,所建两层楼房或出租或空闲。老人起诉要求二儿子腾出两间房屋供自己居住,要求子女每人每月支付赡养费60元。一审判决支持了老人的诉讼请求,但他们的二儿子提出了上诉。二儿子、儿媳和两位老人的矛盾主要还是房子的问题,他们和老人一起居住,本身没有宅基地,二儿子想让老人把房子给自己,但两位老人顾虑较多,没有答应,儿子儿媳认为自己原本赡养老人付出的多,却没得到认可,便与父母有了心结,不让老人居住房屋。开庭期间,老人的二儿媳还与老人发生争吵,甚至想与老人发生肢体冲突,合议庭成员们沉着冷静,严厉训诫儿媳并进行说服教育,庭审得以顺利进行。

    心结还得心药医。庭审结束后,我们对老人和其子女进行了耐心的调解工作,对老人的子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赡养老人、尽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同时我们还劝慰老人,如果二儿子让他们居住房屋,也尽到了充分的赡养义务,老人百年之后将房子给二儿子也是合情合理的。最终,我们的诚恳和耐心感动了双方,案件成功达成调解协议,二儿子将两间旧房交与老人居住,二儿子与其妻子应尽到对老人的赡养义务,按时支付赡养费,照顾老人,在老人生病时尽到照顾或承担医药费的义务,如二儿子充分尽到赡养义务,老人百年之后,将三间旧房归二儿子所有;四个子女每人于每月5日之前各支付老人赡养费60元。经过审判人员的耐心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几个子女深深的拥抱了自己的父母,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二儿子当场将两间旧房的门锁打开,并整理好房屋交与二位老人居住。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解决,一家人冰释前嫌、气氛融洽,本案得以和谐处理,达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案子结束了,我们整理好物品从老人家离开,还未走出胡同,就听见老人在叫我们,扭过头,只看见他们手里拿着一个塑料袋在追赶我们,我们连忙停下脚步,老人气喘吁吁的走过来非要将手中的袋子塞给我,并说:“闺女,你们大老远的到我们家里来开庭,还给我们一家人都说和好了,我老两口嘴笨,都不知道咋感谢你们好,这是我们种的香菇、木耳,你们一定要收下。”我连忙对老人说:“我们做法官的就是给老百姓解决纠纷,解决问题的,这是我们的工作,感谢我们心领了,东西不能要,这是我们的规定,再说,你们生活也不容易,天热,你们赶紧回去。”老人不依,仍然将袋子往我怀里塞,我们和老人推托着走出胡同。上了车,车子渐行渐远,后视镜里老人仍然抱着袋子站在那里目送我们远去,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却仍不肯回去。我透过车窗望向天空,那天的天格外的蓝,就连闷热的天气也感觉到了一丝清凉。

    在多年的审判生涯中,这只是我审判工作中的一个掠影,但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法官的喜悦与骄傲,两位孤苦的老人因为我们法官的工作而老有所养,这是多么高贵而神圣的工作。当然,还有更多令人感动的瞬间,当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因我们法官的工作而重归于好时,当农民工兄弟因我们法官的工作而领到血汗钱时,当老百姓因我们法官的工作而真诚的说出一声“感谢法官”时,我心中总是无比的激动和骄傲,这才是我们法官的真正价值。

责任编辑:曹红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