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早已完结,但这次收视热潮背后的深思和探讨却从未停歇。
有人拿这部剧做镜子,认为照到了现实;有人以这部剧做火把,认为重燃了理想;有人结合剧内外,收获了秘闻谈资;也有人迷上了新偶像,互联网上前所未有地出现了正反面角色都拥有大量粉丝的现象……
回头再来翻翻作家周梅森的原著小说,笔者却惊奇地发现,有这样一个在电视剧里引人注目的角色,居然是原著中根本不存在的。他,就是“老革命”陈岩石的孙子、陈海的儿子,“小皮球”。
相信每个人都会对陈岩石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虚报年龄只为拿到共产党员背炸药包的“特权”,也因之最后没有落实副部级的待遇;他一腔热血做改革,心系大风厂的员工,面对各种危险从不退缩,与不正之风斗争到底。陈岩石的儿子陈海,也是一身正气,最后因刚正不阿被设计险些丧命,被网友戏称接了一部长达五十五集的“床戏”。然而,作为他们的后代,“小皮球”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花钱行贿只为上场踢球的是他,向学习委员行贿以获得背书通过权的是他,拿出自己的作业卖给同学抄的是他,听到奶奶拿出家里的十根金条干革命的往事说奶奶脑残的也是十岁的他。然而编剧在陈家添加了这么一个原著并不存在的角色,却并没有让人觉得很违和。因为这样的形象很真实,甚至可以说就在我们身边。不由得让人想向陈家提一个“求全之毁”,是什么导致陈家出了这么一个“小皮球”?
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说这样是不是对陈家人的要求太苛刻了?也有人会说,孩子才多大?年龄小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更有人会说,这是社会大环境导致的,不能都怪孩子。
剧中的陈岩石父子,人品、工作都无可指摘,然而在教育“小皮球”的问题上,要么过于溺爱,要么过于放任。“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纵观已查处的大案要案,很多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有“家族腐败”因素,其中为数不少的是被“坑爹”的“熊孩子”给拉下水的。领导干部如果不对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子女做好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家风,那么就极有可能把家庭拖向违纪犯罪的深渊,给社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忘初心,更要传承初心。严于律己,更要严于律家。“小皮球”不仅仅是剧中人的孩子,更是我们每个人对下一代担忧的影射。而我们能做的,也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正确言行做孩子的老师,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善他们成长的环境,真正给他们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