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司法保护知识产权力度在加强

  发布时间:2017-03-10 11:36:30


    3月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通报了第16批指导性案例,10件案例全部涉及知识产权领域,包括9件传统知识产权领域、互联网领域的民事案例,1件涉及假冒商标犯罪的刑事案例。

    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开展指导性案例发布工作以来,首次以专题形式针对某一专门审判领域集中发布的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生副主任郭锋介绍,自2011年12月发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以来,涉知识产权案例20个,占发布的指导性案例总数的22.99%。

    这批案例专业性强、类型多、领域新。主要涉及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侵权纠纷和反垄断领域中的捆绑交易纠纷、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等多个方面。例如指导案例86号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徐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在衡量父本与母本对植物新品种生产具有基本相同价值基础上,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判令双方当事人相互授权许可并相互免除相应的许可费。该案借鉴知识产权强制许可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植物新品种转化实施。

    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当前,网络科技迅猛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规则还不完善,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界定、市场支配地位权限等问题成为知识产权纠纷高发区。例如近年来审理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3Q大战”,指导案例78号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诉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案,该案的审理大胆运用假定垄断者测试方法,创新了反垄断领域的审判思路,对于互联网领域如何界定相关地域市场以及市场份额指标在认定市场支配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强化知识产权离不开司法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仅靠物质经济发展已远远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成为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晚、发展慢,相关政策、法规、制度还不完善,人们的产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企业对自主研发技术的保护不够重视,很多人不了解知识产权是什么,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合法权益。这就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盗版书籍、影像资料侵害了原著、版权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甚至损害了企业和国家形象。近几年来,通过国家政策调整、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宣传等工作,涉知识产权案件日趋增多,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司法渠道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现象趋于普遍,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

    最高法院此次公布的指导性案例,立足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实践中案件数量较多、裁判标准争议较大的法律问题,为类似案件的法律适用、审理判决提供参考和借鉴,弥补了我国涉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不足,强化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引导性。同时,引起法律工作者对相关法律条文、涉知识产权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思考,丰富审判专业知识,提供新思路、新想法,激发灵感,进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探索解决纠纷、审理疑难复杂案件的科学方向,树立司法权威。此外,对社会公众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了解涉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强化保护意识和观念,有助于公民自觉做到诚实守信,企业重视自主研发技术并加以保护,在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通过司法途径进行维权,提升了司法信任度。在知识产权受到空前关注的今天,司法保护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