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笔者最强烈的感受的是,报告通篇都是以回应社会关切、满足公众知情需要为导向,套用一个经济学新词,就是一份注重“供给侧”需求的法院工作报告,广大人民群众最期待最关切的司法问题,在报告中都得到了积极正面的回应。报告全文共9900余字,全篇共用了110组数据、10个案例,通过数字和事例来阐述全年工作,进行数据化解读、事例化说明、案例化释法,用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讲故事形式做法院工作报告,也是“供给侧”形式上的表现。
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报告体例上一改以往回顾2015,展望2016的模式,将司法改革单列出一部分。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在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解读工作报告中,提到起草细节,揭秘了体例变化的背景。最高法院曾委托网络平台做了八个月用户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梳理了32万条涉法涉诉新闻,用户参与度与活跃度较高的前20条司法资讯中,关于改革的占到16条。通过数据分析出,人民群众对于司法改革充满期待,高度关注,所以在不到万字的工作报告中,可以拿出四分之一的篇幅并单列一章,来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之关切,体现出最高法院将人民需求放在第一位次,提前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到群众想听什么,法院就给咱说道说道,从中真正能感受到人民法院满满的诚意和拳拳爱民之心。
通过这份“供给侧”的法院报告,我们相信人民法院一定会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来呼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真正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获得公正与效率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