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暴戾的丧钟为谁而鸣

  发布时间:2016-03-14 08:54:14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因为职业原因,笔者经常目睹形形色色的暴戾;一直都想说些什么,繁忙的工作,迫于我迟迟未能提笔。近期马彩云法官的遭遇再次触动了我,使我觉得必须停一停手中的工作,整理一下无法平静的心情。

2016年2月26日晚,马彩云法官遭当事人枪击不幸殉职,年仅38岁。然而当我们还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时,恶意诋毁的言论随之而来,包括各种质疑揣度、各种冷眼旁观、各种幸灾乐祸。无独有偶, 2015年9月9日,湖北省十堰市法官被刺,事发之初,网民自行脑补行凶者“蒙冤”,指责“法官判案不公”;2015年10月18日河南省济源市法官刘小坤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舆论同样冷漠、质疑。

    对于马彩云,大多数攻击者并不了解她的工作,平心而论,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轻松,养家糊口的艰难对于工薪阶层而言,更是深有体会。就法官的工作而言,比其它工作又多了一份辛苦。到法院诉讼,大多是已激化至无法调和的矛盾;然而有裁判必有胜负,且胜者未必有理,负者也未必不堪,法律意识、证据意识<用法不当>证据优势在诉讼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时间不可逆,事实一旦发生,便无法复原再现,即使睿智如法官,同样不能。因此,胜败不服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对于逝者,我们尚且如此,对于生者,我们更甚。2005年重庆女大学生网上发帖“卖身救母”因遭网友质疑声讨,暂停捐款,导致其母手术失败而去世。这些年我们在网上黑汪峰、黑袁姗姗,嬉笑怒骂,肆无忌惮,人肉搜索,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在生活中动辄暴力相向,打砸汽车、斗殴行凶、枪击刀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们对抗政府,辱骂警察,伤害法官;我们带着有色的眼镜,仇官仇富,人云亦云。可是无论我们如何放纵自己,却总是换不来满足。我们到底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就举世瞩目,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然而社会的巨大转型,社会制度的相对滞后,也导致了资本的贪婪、竞争的无序、公众的困惑和无所适从。人们精神压力明显加大,社会焦虑感明显提升,各种社会病态乱象明显增多。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言论汹涌的时代,同时也带来了一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暴戾狂欢。

    个人暴戾的横行,首先与“天理王法”不彰、公力救济不力有关:制度不存在或不起作用,社会公权力缺位和公平正义缺失,个人得不到有效的公力救济,自然激发各人竞相以暴戾方式私力救济,个人无处安放的恐惧、无法宣泄的愤懑、无法排遣的孤独以暴戾的形式无所约束的弥漫;但更多的还是基于个人心理失控、人性之恶无所抑制。发泄情绪,远比客观理性来得容易;肆意破坏,向来比执着建设更加简单;流言诽谤,也比真相更有影响力。然而如果对各种社会病态不加否定和正确引导,任其传染、扩散,不仅会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引发社会不安定,更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暴戾,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凭暴戾甚嚣尘上的态度是不可取的;社会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暴戾的丧钟,为每个人而鸣。如果任由暴戾的雾霾扩散,戾气漫溢之下,人人自危,又有谁能善其身?马彩云之后?谁又是下一个受害者?

    社会暴戾的治理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严厉惩治个人极端暴戾行为、对暴戾表现形式持否定态度的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疏通民意表达渠道,拓宽公力救济途径也是必不可少,让合理诉求能够得到有效的回应,让遵守规则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让违反规则者能够得到严惩,让公平正义在法治的框架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从源头上消解各种戾气事件。作为社会个体,规范自律,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理性,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构筑起坚实的城墙,阻击暴戾的子弹!

                                            

                                          

责任编辑:赵艳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