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法律职业与匠人精神

  发布时间:2016-03-10 11:40:00


    京剧程派青衣第三代传人张火丁, 19岁登台,从战友京剧团到中国京剧院,再到中国戏曲学院做老师,她唱了26年。她生活简洁自律、极度克制,对自己的戏曲却是怀有极度的“洁癖感”。她会因一次失误而哭到喘不过气来,求观众再让她清唱一遍。戏是唯一让她张扬、自在、充满控制力的东西。红帮裁缝陈家宁,15岁拜师入行,今年65岁,做了50年裁缝。他靠着内心的欢喜和一些些孤傲,用针线、剪刀、尺子裁剪出一件件衣服,做好衣服,服务好客户是他的全部。还有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有因着喜欢而在暗房里呆了30年的张左;有耐着性子做了12年学徒后终于开出自己店(在北京三里屯据说是京城最贵的天妇罗店)的张雪崴……等等。她、他、他们,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仅存不多的匠人代表吧,他们确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信仰来追求的。

    那么,作为法律人,又该怎样来对待这个职业呢?我想“工匠精神”一定也是必需的。法律职业是一个精细活,容不得浮躁、容不得闪失、容不得粗糙。法律本身以其庞杂的各类条文异常琐碎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并努力协调、规范生活中每一细节,指导着人们的言行。法律人的社会责任在于求得事情的真相,并以此来追求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如此看来,想要做好一个法律人,怎能少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呢?

    “难得糊涂”,是中国人一贯奉行的人生哲学,却不能被中国的法律人拿来做职业座右铭。法律人需要一种沉沉气、用全心,较较真、刨根底的傻劲与倔性,需要一种匠人心性的职业操守。

    沉沉气、用全心,说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全身心的投入。在法律这个浩瀚的海洋里,只有沉心静气,求得真谛,方能应用自如。如此,才能以法律的手段实现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较较真、刨根底,说的是要有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敢于面对这个社会的黑暗面,敢于说出那个皇帝没穿衣服。常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怀,去努力推动社会达到它应然的状态。

    在司法过程中,法律人或许会被这个世界的种种物质精彩引诱而会感到无力坚守,或许会因为惰性滋生而失去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是的,谁都愿意过得舒坦些,可物质的舒坦、身体的安逸,难掩背离法律而背负的愧疚。法律人是去在花花世界里寻欢作乐着与肮脏同流合污,还是要怀着信仰去追索这个世界的公理?相信大多数人会给出一样的答案,可缺少了“匠人精神”的法律人又怎能每时每刻地坚守着这个信仰呢?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法律人,一定也是如此。将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到法律事业之中,以匠人精神去实现法律的价值,这个社会必将因着法律的光芒而明亮起来。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