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观看了央视一套《开讲啦》第三季,陈晓卿导演在介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的拍摄花絮时满怀神情地说,“在拍摄转场过程中,最长的一次,两千公里,四十个小时,我们的导演也是摄影师,跟随着养蜂人风餐露宿,也是挺辛苦的”。那一刻,忽然想起五年前一次艰难的送达过程:其实,做法官,风餐露宿,也是挺辛苦的。
记得那是2009年的初春,为了办理一起被告在新疆的购销合同纠纷案,我和同事于3月6日凌晨5点从县城出发,早上7点多一点在省会郑州坐上了从上海开往乌随鲁木齐的T53次列车,33个多小时,行程3000多公里,到达乌鲁木齐时已经是3月7日下午3点多了。火车上简单的泡面或者稀饭还可以打发肚子,但是,由于是第一次赴新疆办案,对如此长时间的乘坐火车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从火车站出来的时候感觉身子像散了架一样。那叫一个累呀!
考虑到在内地(只有到了新疆才知道什么叫内地)银行下午下班的时间是17点,如果抓得紧的话,还可以办理一些查询当事人存款的工作,于是,我们决定先到银行看看。“这里的银行周六的对公业务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而且周日不上班”,当我们几经周折,匆匆赶到一家银行时看到已经是铁将军把门了,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无奈,我们先安顿下来,并预定了3月9日晚上9点多从乌鲁木齐到阿克苏的火车票。
3月9日,星期一。简单用了早餐,10点(乌鲁木齐当地的作息时间是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和下午4点到晚上8点)的时候,我们按照事先制定的线路计划按图索骥,在新疆的几家商业银行间奔波、穿梭,等我们办理完作后一个手续时已经是下午13:50了,离当地的下班时间只有10分钟。四个小时,八家银行,询问路线、往返打车、乘坐电梯、办理手续,直到现在我都不敢相信,平时也许需要两天才会完成的工作,我们居然一个上午就完成了!
下午13:30,当我气喘嘘嘘地跑进扬子江路4号乌鲁木齐市邮政储蓄银行的办公楼时,工作人员不解地问,“先生,您不舒服吗?”我迟疑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我们是想赶在你们下班之前拿到查询结果的。若是晚了话,可能就要影响我们的工作计划了”。听我这么一说,他们好象明白了,忙微笑着说,“我们已经专门安排工作人员等你们来取结果了”。那一刻,我感到很温暖,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晚上9点,当我们赶到乌鲁木齐火车站的时候,早些时候还是一片晴朗的天空,竟然飘起了雪花儿,只一会儿工夫,便下起了鹅毛大雪,在寒风的裹挟下漫天飞舞,忽然理解了常常在天气预报里听到的“受来自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的含义了,原本穿着不多的衣服已经无法抵御寒冷的侵袭,索性钻进候车室,等候进站的通知了。
天快要黑下来的时候,列车在戈壁上穿行,大风卷起的沙尘拍打着车窗,偶有石块被风卷起,砸着列车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同行的维吾尔族老人淡然地说,“每次路过这个地段,经常会出现这种恶劣天气,一定要听从列车员的安排,不要随意走动,更不要把手、头伸出车外”,话毕,投去感谢的目光......
还好,案件进行的很顺利。3月10日,在阿克苏法院同行的帮助下,我们很快找到了被告,向他送达了应诉的相关法律文书,并到当地银行办理了协助冻结当事人个人存款的手续,于当天晚上23多坐上了从阿克苏返回的火车。从阿克苏返回兰州只有一列火车,像蜗牛一样,经过近47个小时的爬行,抵达兰州时已经是晚上22点多了。于是,我们买了第二天下午4点多的由兰州开往北京的T152列车,在3月14日早上9点辗转新乡回到了获嘉。
一次再普通不过的送达过程,8天时间里,行程8000多公里,仅仅在火车上就呆了120多个小时,以至于到后来很长时间,只要提起坐火车来就会感觉到紧张。
做法官,风餐露宿,挺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