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这三个“最严” 回应了百姓诉求,顺应了人民期待, 彰显了党中央为百姓打好保“胃”战的坚强决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百姓而言,“吃”是天下第一大事,吃的好不好,吃的安全不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最大的民生,如果舌尖上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即使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也是“废物”,甚至是“毒物”。尽管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舌尖上的安全,但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相继出现“瘦肉精”、“毒奶粉”、“毒豆芽”、“毒胶囊”、“地沟油”、“病死猪肉”、“假羊肉”等系列重大、恶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食品问题频现,百姓对食品安全有点无所适从,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百姓的幸福指数,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是最大民生,将其认认真真地做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要打好保“胃” 战,重塑良知也是关键。食品安全危机折射出的是一部分国人社会公德心、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公共信任危机,是伦理道德危机。我们不能简单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去治理,扭转食品行业的现状,离不开市场监管,更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道德拯救。人类社会的生态链条上,大家彼此依存,唯有全社会关注这个问题,各司其职,群策群力,下情上达,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乃至公共道德环境才有改善的可能。对国家来说要继续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提高法律的震慑力和执行力,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给无良企业一丝侥幸心理;作为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舆论传播功能,以客观真实的视角曝光不法现象,传播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提高不法从业者的危机意识,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作为普通民众,我们更要积极关注食品安全动态,主动向监管部门举报违法现象,让不法商贩无处容身。
要打好保“胃” 战,必须要加大惩处力度,把好惩戒关。在食品安全领域,如惩戒力度小,违法利润高将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违法生产和流通问题食品的源动力。许多企业在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往往是通过缴纳罚款、赔偿消费者的方式息事宁人,违法利润与惩戒力度存在巨大反差,助长了食品生产领域的不良风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必须让相关企业和个人承受不起违法的后果,通过停产整顿,建立诚信档案、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等方式让违法不仅影响违法企业的当下,也影响其今后的生产经营;必须进一步扩大惩处范围,不仅要惩处违法生产者,对明知是问题食品的经营者,也应进行惩戒;必须启动问责机制,对监管不力的监管部门、失职渎职的监管人员要严肃问责。惩处是手段不是目的,打击维护食品安全的不法行为,是为了震慑不法分子,使食品的生产、流通步入正轨,进入正常渠道。“食品产业是良心产业”。良心产业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只有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以儆效尤”,减小食品问题的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