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李某和杨某要是一直不还钱,我的钱是不是就打水漂了?”电话那端,王某的声音里满是焦虑。这起看似普通的借贷纠纷,却牵扯着三方多年的纠葛,也让淅川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王建钊团队用耐心与专业,书写了一段暖心故事。
2015年某日,李某因资金周转急需用钱,向好友王某借了40000元,杨某出于信任,在借条上以担保人身份签了字。彼时三人关系融洽,借条上既没约定借款期限,也没提利息,连保证方式和保证期间都未写明。可谁也没想到,这笔“口头约定”的借款,会在多年后成为三方矛盾的导火索。
2024年年底,王某因家庭急需用钱,想起了这笔多年前的借款,找到李某催要,却始终没得到明确答复。直到2025年1月和7月,李某才通过杨某分两次向王某偿还了5000元,剩余欠款却迟迟没有下文。王某在等待还款过程中,耗尽耐心,遂将李某和杨某一同诉至法院,要求二人共同偿还剩余借款及利息。
案件刚到办案团队手中,王某就开启了“高频联系模式”。从立案到开庭前,她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或来到法院,反复询问案件进度:“法官,什么时候能开庭?他们要是不来怎么办?我的钱还能要回来吗?”每次沟通时,王某的语气都带着明显的急躁,甚至偶尔会情绪失控。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建钊团队始终保持耐心,每次都详细告知案件流程,解释法律程序的时间节点,同时轻声安抚:“您放心,我们会尽快推进案件,也会及时跟您同步进展,您先平复情绪,相信法律会给您一个公正的结果。”
开庭当天,李某和杨某早早来到法院,态度十分配合,主动向法官说明自己的经济状况,坦言并非故意拖欠,只是近期资金周转困难。可另一边的王某却依旧情绪激动,在法庭上反复强调自己的难处,面对法官提出的调解方案,她一口拒绝:“我不想再等了,我就要法院判!”见王某态度坚决,办案团队尊重其意愿,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在梳理清楚事实与法律关系后,及时作出了判决,判令李某偿还剩余借款,杨某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判决后,王某的担忧并未消失。判决下来的第二天,她又一次找到办案团队,语气带着不安:“法官,就算判了,李某和杨某要是不履行怎么办?我还是不放心。”看着王某紧锁的眉头,办案团队意识到,单纯的判决或许能解决法律问题,却无法彻底抚平当事人的焦虑。为了让判决真正落地,也为了化解三方的矛盾,团队决定主动出击,再次进行电话调解。在多轮电话沟通后,担保人杨某来到法院,一次性还清了剩余的35000元借款,后王某到法院领走了该标的款。
这起跨越多年的借贷纠纷,在办案团队的耐心调解下圆满化解。没有激烈的争执,没有逾期的履行,有的只是司法的温度与专业。办案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司法不仅有雷霆万钧的力量,更有春风化雨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