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却是群众与法院间的沟通桥梁;他们不穿法袍,不戴法徽,却与法官一同坐在审判席,他们就是被称为“无袍法官”的人民陪审员。
人民陪审员,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新乡法院人民陪审员
在法治第一线守护公平正义
于乡村田野间传递司法温度
他们履职有什么感悟?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人民陪审员的心里话……
李艳红:原阳县法院人民陪审员
当庄严的法槌落下,国徽高悬,我的陪审员履职之旅,也在充满敬畏与使命感中正式开启。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履职能力,更重塑了我对法律的理解。过去,我对法律的认知多停留在纸面;如今,通过参与一个个鲜活的案件,我逐渐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定分止争的规则准绳,更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坚实屏障。这一认知的转变,也让我更加主动地肩负起更多社会责任。
我深知,许多矛盾本可防患于未然。因此,在工作之余,我加入了社区普法志愿队伍,将陪审中接触的真实案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分享给身边亲友和邻里——用借贷纠纷案件提醒大家注意风险防范,用伤害案件剖析冲动带来的后果,用环保犯罪案件强调公民的守法义务。每当看到乡亲们从“看热闹”转向“悟法理”,从“旁观者”变为“明白人”,我便更加确信:人民陪审员不仅是司法审判的参与者,更是连接法庭与社会的桥梁,是法治精神传播的种子。
担任人民陪审员的这段日子里,我所收获的,远不止法律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笔厚重而珍贵的人生财富。
尚春蕊:卫滨区法院人民陪审员
非法学背景出身曾是我履职路上的“短板”,但我知道“不懂”不能成为借口,唯有主动学习、迎头赶上,才能担得起“人民陪审员”这五个字的重量。法院组织的每一次培训,我都提前研读资料、标注疑问,带着问题听课;遇到复杂概念,主动向法官请教直至通透;业余时间,手抄常用法条,利用碎片时间反复记忆……一点一滴,把法律知识垫进脚下的路。
慢慢地,我在合议时有了底气。能清晰表达观点,也能从常情常理出发分析事实。这段学习让我深切体悟:只有把法律学扎实,陪审时才能“说得上话、说得在理”,真正发挥实质作用。
在各类案件中,家事审判尤其需要“共情力”。这类案件的关键,往往不在于判定是非对错,而在于如何“减少伤害”——既要依法厘清权责,也要疗愈情感,避免亲情在诉讼中彻底撕裂。作为陪审员,我们在此刻更应成为温柔的“守护者”,用耐心与细心抚平情绪的褶皱,让裁判过程少一分冰冷,多一分温度。
时光流转,我参与审理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最初忐忑生涩,到如今从容坚定;从对法律认知模糊,到深刻理解“司法为民”——这段陪审经历,早已成为我人生中珍贵的成长印记。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初心与敬畏,履行好陪审员的职责,以平凡之躯守护司法公正,也用微小之光,传递法治应有的温暖。
刘胜海:卫辉市法院人民陪审员
陪审席的初体验,从木质座椅的凉意开始。我悄然环顾四周——法袍庄严,律师的目光锐利,当事人紧握的双手指节泛白,无声地诉说着内心的波涛。当我静听原被告的陈述,卷宗里那些冰冷的文字仿佛被瞬间唤醒,成为一段鲜活的人生切片。
随着庭审日复一日地进行,我的心境也在悄然改变。起初,我急于分辨谁对谁错;后来渐渐学会倾听,学会在矛盾的证词间捕捉真相的蛛丝马迹。那些法庭上的时光,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司法程序,更锤炼了我于喧嚣中保持冷静的能力,于纷繁中洞见本质的智慧。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无数人用智慧与热血编织的安全网,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网的守护者。
公民责任,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具体的行动:在于每一次不预设立场的倾听,每一次抽丝剥茧的判断,每一次对证据与良知的双重敬畏。法治大厦的基石,原来就安放在每个普通公民的肩头。而我,曾有幸成为其中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