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凤香,女,198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综合审判庭)副庭长、一级法官。秉持司法为民理念,运用“一听二走三邀四解”调解法,将法庭搬到村里,积极开展法治宣讲,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市中院嘉奖、全市法院优秀法官等多项荣誉。
	
	“四维”法治视角赋能基层治理 
	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上,常常能看到一个娇小却干练的身影。她或是蹲在田埂上与村民拉家常,厘清邻里间的宅基地纠纷;或是坐在村委会的长椅上,拿着判决书给乡亲们逐条解读法律依据;或是在工地临时搭建的调解室里,为受伤农民工争取急需的治疗费用。她,就是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郭凤香。
	“想得多、看得远、抓得准、挖得深”,是郭凤香对自己办案风格的概括。这“四维”视角,源于她在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领域的双重历练。宛城区法院是“行民交叉试点法院”,郭凤香积极投身该项工作中,深入探索工作方法,她将“不就案办案,要为民解困”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程序衔接精准化、法律适用协同化、实质解纷一体化”的独特方法论。她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案结”,而是“事了”“人和”,力求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想得多:穿透纠纷表象  力促事了终局 
	“案结不是目的,事了才是终点。”郭凤香始终践行这一理念,擅长透过表面纠纷,抓住核心诉求,穿透性化解潜在的“案中案”“案外案”,以达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的目标。
	“谢谢你,郭法官,帮我拿到这救命钱!本来以为官司会一直打下去,完全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到10万块……”躺在病床上的当事人李某在与郭凤香视频通话时激动地表示。原来,工人李某在工地作业时不幸摔成重伤,但自身的经济状况让他无力支付高额治疗费用,而施工单位拒绝认定工伤,无奈李某只有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作为该案的承办人,郭凤香通过认真审阅案卷,发现如果仅审理“劳动关系确认”这一民事案件,即便李某胜诉,后续还需经过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工伤保险金支付等流程,需要很长时间,而李某此时已无力负担二期康复治疗的费用。她直接聚焦赔偿问题开展调解:她手绘“维权全周期图谱”,帮李某分析诉讼成本与周期;援引法律及类案裁判结果,为企业释法明理,打消企业欲进行诉讼“持久战”的想法;同时,又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双方搭建沟通渠道。
	最终,经过反复协商,双方达成和解,施工单位当庭支付第一期10万元赔偿款,让李某得以安心治疗,后续可能产生的纠纷也至此终结。调解成功后,躺在病床上的李某特意通过视频通话向郭凤香道谢,施工单位也送来锦旗致谢,调解协议也如约履行。 
	看得远:锚定个案正义  辐射社会效能 
	“裁判结果既要合法,也要合情合理;既要实现个案正义,也要尽可能实现办理一案带动一片的效果。”这是郭凤香对工作的追求。
	某村小组因征地补偿款分配引发纠纷,其中一户村民向法院提起诉讼。考虑到该案背后涉及众多村民利益,处理不好不仅会引发部分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还会影响整个村的安宁。为查清事实,郭凤香带着团队成员五下村庄,查土地台账、核分配方案、看现场状况,与村干部一起算“明白账”。
	“判决不能只让原、被告懂,得让全村人都明白‘为啥这么判’。”为实现矛盾的实质化解,郭凤香决定发挥示范判决的引领作用:在撰写判决书时,清晰列出法律依据,详细分析补偿款分配标准;判决书送达后,她又专程到村里开“说明会”,向村民解读国家行政征收的政策与标准,阐明行政征收后相关权益分配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当场服判息诉,村小组不仅按判决支付款项,还主动参照标准为其他村民发放补偿款。
	“郭法官这份判决就像一本‘教科书’,既解了当下的纠纷,更定了以后的规矩!”村支书的感慨,正是对郭凤香“办一案、成一案、带一片”工作理念的最好认可。
	抓得准:立足 “治已病”  推进“防未病” 
	“办案就跟看病一样,都得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如果案情复杂,也得借助‘联合会诊’的力量。基层治理也不能仅限于‘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郭凤香常这样说道。
	某村村民李某与邻居因家门口出路问题发生矛盾,向法院提起相邻关系诉讼;同时,与此相关的另一起行政案件也在审理中。经过现场勘察、两起案件的开庭审理及会商研判,郭凤香与另一案件承办人找到了案件的症结在于宅基地建房审批问题。
	于是,郭凤香站在“行民交叉”视角分析问题,并主动发挥联动解纷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府院联动”机制,邀请当地镇政府分管土地的负责人员、当地村支书等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寻求解决宅基地建房手续问题的路径;另一方面,就两家出路问题,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引导双方互谅互让,共同商量解决方法。最终,经过多方协同联动、通力配合,两起案件均得以圆满化解。其间,郭凤香还就辖区宅基地建房手续审批问题向镇政府发送司法建议,并被镇政府采用作为“乡村治理范本”,在全镇各个村试行推广,从源头上减少了类似纠纷的发生。
	挖得深:运用司法智慧  助力基层治理 
	“法不光要写在纸上,更要走进老百姓心里。”郭凤香不仅用经验解决个案,更将司法智慧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新工具”。 
	“日子过得好不好,不在彩礼多少,而在两口子心齐不齐。”在调解一起离婚案件时,郭凤香通过检索办案系统,发现该村近年来离婚案件数量上升,且案件中多涉及彩礼返还问题。于是,郭凤香专程到当事人所在村部,以真实案例进行现场说法,就地开展一场以“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时代新风”为主题的普法宣讲,将彩礼的定义、范围、高额彩礼的危害后果、彩礼返还的法律规定等剖析到位,对在场村民提出的问题逐一回答,村民们听得连连叫好称赞。 
	同时,她将办案与调研深度整合,通过案例深挖问题根源、反思问题成因、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化解路径。她带领团队梳理红泥湾法庭近三年案件数据,从案件类型、数量、当事人年龄分布等维度分析,撰写涉婚姻家庭问题分析报告,抄送当地政府,为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自2024年5月底开始,郭凤香担任基层法庭负责人,她办理的案件无一发还改判,办案质效始终位列全院前列,带领团队多次获评“办案标兵团队”,多起案件成了全院传阅的“精品案件”。 
	“法槌敲响的每一声、调解成功的每一次、裁判文书的每一页,都是我对法官职业的热爱与执着。”郭凤香的身影,始终穿梭在办公室、审判庭与田间地头。她担得起“新使命”,啃得下“硬骨头”,解得了“千千结”。从化解矛盾纠纷到推动乡村治理,从守护群众权益到传播法治理念,郭凤香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以一名基层法官的责任与担当,让法治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成为群众心中最可靠的“正义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