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吃穿用度,更是劳动者辛苦付出的回报。近日,邓州法院孟楼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劳务合同纠纷,帮农民工赵师傅拿回了被拖欠五年的劳动报酬,用实际行动守护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五年奔波,一张纸条记艰辛
2018年到2019年,赵师傅跟着李某干活,修建灶台和橱柜。说好砌一个灶台给380元,可活干完了,李某却一直没结清工钱,还剩下51780元没给。每次讨要,李某总说“手头紧,再等等”。
这一等,就是五年。今年7月,赵师傅拿着那张已经泛黄、边角磨损的施工记录,走进了孟楼法庭。
耐心调解,既讲理也通人情
案子到了法庭,法官没有直接开庭判决,而是先联系了赵师傅和李某,详细了解情况。“劳务纠纷看起来是钱的事,背后却是老百姓的生计,不能一判了之。”法官这样说。
为了弄清症结,法官几次前往淅川县厚坡镇现场勘查、实地走访。原来,赵师傅家里就指望这笔钱过日子;而李某也并非故意赖账,是因为上游工程款没到位,一时拿不出钱。
了解清楚后,法官一边向李某讲明拖欠工资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一边劝赵师傅再宽限一段时间。经过反复沟通,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李某答应分期付清所有欠款。签下调解协议那一刻,赵师傅长舒一口气:“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司法为民,小案件也有大情怀
对赵师傅来说,这笔钱是养家糊口的“血汗钱”;对法院而言,每一起涉民生案件的高效处理,都是践行“司法为民”的承诺。邓州法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涉追索劳动报酬、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涉民生案件,坚持“调解优先”,用耐心沟通代替简单判决,既解“法结”,又化“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