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李亚楠:用“法理情”解开群众心头事

发布时间:2025-10-16 16:44:36


李亚楠,男,汉族,198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漯河中院民一庭副庭长。自2009年从部队转业进入法院工作,16年间先后在法警支队、立案庭、审判管理办公室、执行局多岗位锻炼。树立“小案不小办”的理念,以“如我在诉”的态度推动纠纷实质性化解,曾获评2021年度全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漯河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个人”。

用“法理情”解开群众心头事

在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李亚楠的办公室里,常见这样的场景:他或俯身翻阅卷宗,在文字中梳理案件脉络;或轻声与当事人沟通,用耐心化解对方焦躁。

他承办的多是离婚、继承、婚约财产、邻里关系类上诉案,标的额不大,却件件牵动个人生活与家庭幸福,容不得半点马虎。“16年司法工作让我明白,法官要知道如何俯下身子听群众心里话,用法理情捋顺矛盾。”李亚楠说。

跑现场:闻着“粪味儿”解开邻里疙瘩

去年夏天,一起邻里化粪池纠纷上诉案让李亚楠印象深刻。石某与王某是多年邻居,王某家化粪池抽粪口距石某家门口不足1米,刺鼻气味让石某不敢开窗,严重影响生活。村委会、司法所多次调解无果,石某无奈起诉到法院。

翻完卷宗,李亚楠立刻决定去现场——他知道,民事纠纷的“是非”常藏在卷宗外。那天酷热难耐,他带双方当事人到石某家门口,当场联系抽粪车作业,并对王某说:“您说没影响,今天咱们一起‘闻味’,看看是否如石某所说刺鼻。”抽粪车启动,浓烈异味弥漫,王某也不再坚持“没影响”。

李亚楠趁机劝解:“都是邻居,为这点事结仇,以后见面多别扭?不如各退一步。”他结合地形提议,将抽粪口向王某家挪50厘米。王某当场承诺10天内改造,石某也放弃索赔,两人握手言和,一场僵持许久的邻里矛盾就此化解。

“很多民事纠纷,老百姓争的就是‘一口气’。”事后李亚楠跟同事说,“法官不能‘坐堂问案’,多跑现场才能摸清实情,用情理拉近距离,比讲法条更能解‘心头结’。”

办小案:算着“亲情账”化解家事纠纷

办理民事案件久了,李亚楠愈发懂“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的道理,一些繁琐的民事案子标的不大,背后却藏着百姓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唯有用心,才能真正“案结事了”。

一起遗嘱继承上诉案,兄弟姐妹为老人留下的老房子争执,各自强调自己的付出多,一审调解失败,案件分到了李亚楠手里。第一次开庭时,几人一见面就争吵,场面僵持。李亚楠没急着讲法条,先当“倾听者”,让大家倒出委屈。等情绪平稳,他拿出一摞类案生效文书:“你们看,很多家庭为财产闹到法院,最后丢了亲情,老人若知道也会难过。”

见几人沉默,李亚楠又算“亲情账”:“房子再值钱,不如逢年过节一家人吃饭宝贵。为房子闹僵,以后想走亲戚都没理由,值得吗?”这番话戳中了几人的软肋。最终,他们放下争执,达成调解协议,不仅把房子分明白了,还约定每年一起给老人上坟。一场可能撕裂亲情的纠纷,在李亚楠的耐心调解下,既守住了法理,也留住了亲情。 

从部队军人到人民法官,从“冲锋向前”到“俯身为民”,虽然职业身份发生转变,但李亚楠始终在守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路上不断前行。“每个案子都不同,就算同类纠纷,当事人情况、想法也不一样,需不断学习思考,找最合适的解法,最重要的是在办理每一起案件时,都要始终带着“如我在诉”的同理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

法袍在身,天平在心。李亚楠用每一次公正裁判、耐心调解,守护群众的安稳日子,让司法温度传递到每个角落,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