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枫”华正茂丨司法温度计:探访万古法庭,看他们如何“测量”并化解民心冷暖

  发布时间:2025-09-24 17:42:36


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滑县人民法院万古人民法庭始终将“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走形式、只走民心。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联动汇聚合力,靠温度化解心结,努力把纠纷消弭于未发、化解在基层,让司法阳光照进千家万户,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宁生活。

脚步向下走,实勘溯源化解陈年积怨

“这块心病,今天总算放下了!谢谢法庭!”一起返还原物纠纷成功调解后,原告紧握法官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原、被告两家因宅基地界限问题争执多年,疙瘩越结越深,村委会、派出所、乡政府多次调解都未能彻底解开。原告一度走上信访之路。后来,原告将2000块砖堆放在两宅之间的空地上,被告认为堵了路,一气之下把砖拉回了自家院子,原告一纸诉状告到了法庭,要求返还砖块。

案子到了万古法庭庭长郝田亮手里,他没有简单安排开庭,而是带着书记员直接扎进了村里。实地丈量、核对图纸、走访乡邻……郝田亮要把宅基地的“边界”彻底摸清。他还专门跑到乡政府、派出所,详细了解此前几次调解的来龙去脉,决心挖出矛盾的“根”。为了真正让两家化干戈为玉帛,郝田亮又请来乡里的包区干部和村支书,在法庭里摆开“圆桌”,大家围坐一起,法、理、情三轮驱动,面对面讲法理,背靠背叙人情。几番耐心疏导下来,双方终于各退一步:被告自愿支付800元作为补偿,原告承诺息诉罢访。一场纠缠多年的邻里风波,就这样在和风细雨中心平气和地画上了句号。

站所手牵手,联动织网止纷争于诉前

在万古法庭,大家有个共识:“基层矛盾化解,不能法庭一家单打独斗,必须攥指成拳,协同作战。”

为此,法庭主动拆掉“院墙”,与司法所、派出所、乡政府等兄弟单位携手,打造了“站所联动调解模式”,还建起了专属微信工作群。司法所提供法律支撑,派出所负责查清事实,乡政府贡献群众工作经验……各方智慧在线上线下载体中共振,最优解纷方案快速形成。分散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从排查苗头、沟通疏导到最终化解,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控,实现了对矛盾纠纷的精准“狙击”。

这套机制形成了“预防在前、疏导在中、化解在终”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大量诸如邻里口角、财产争执等纠纷被高效化解在诉讼之前。群众少了来回奔波之苦,法院也减轻了案件压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基层治理愿景,真正落了地、生了根,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联动协作中迸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入户办案暖,法理之外更有温情

在另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原告要求被告偿还5万元借款,但被告委托儿子出庭,并当庭否认借条上的签名是自己所写,称母亲现已生活无法自理。

听到这一情况,郝田亮没有局限于庭审程序,当即决定:“走,我们去家里看看。”在被告家中,郝田亮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关心起老人的身体状况,拉家常般慢慢聊到借款事宜,既核实了案情,也传递了司法关怀。后经笔迹鉴定,确认签名确系被告本人所写。事实清楚后,郝田亮再次组织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鉴定费各承担一半,5万元借款由被告及其儿子共同分期偿还。这一结果,既依法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体谅了被告方的实际困难,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让判决透出了暖暖的人情味。

自深耕“枫桥经验”以来,万古法庭正是靠着这“摸清实情、汇聚合力、司法温暖”的笨功夫、巧办法,将群众的一个个“心结”变为了“笑颜”,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暖了百姓的心,也护佑了一方的和谐与安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