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都区人民法院水冶人民法庭,法官们的脚步总是走在田埂乡间、百姓门前。他们传承着“枫桥经验”的老传统,却用着最鲜活的新方法——把庭审开到村委会,将调解融入家常话,用乡音解心结,用真情化干戈。
这里,法槌不轻易响起,因为大多数矛盾早已在笑声与理解中消融;判决书不是终点,母子重聚的笑容、兄弟和解的握手,才是司法温暖的注脚。水冶法庭让法治如春风拂过千家万户,真正做到了“矛盾不上交,纠纷就地解”,用最真挚的为民情怀守护着这片土地最质朴的公平与温情。
法槌未落,亲情已归
2024年深秋,焦文强法官的办公桌上,静躺着一份让人揪心的诉状——八旬马大爷,一纸状书,将三个子女告上法庭。
那天,焦文强推开老屋那扇斑驳的木门,一眼就看见蜷在藤椅上的马大爷。老人手背上还贴着医用胶布,针眼依稀可见。一见到身着制服的法官,他慌忙想站起来,却被身旁的大儿子轻轻按回椅中。
“都是心头肉啊……”马大爷声音发颤,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原来,年初因老宅翻修费用分摊,老三跟父母争吵后,再没登过门。
次日在村委会调解室,老三别着脸缩在墙角,兄姐也欲言又止。焦文强不急不恼,掏出一张泛黄的全家福:“老三,你瞧,这张里头就数你搂爸妈搂得最紧。”
他从《民法典》第1067条讲到童年往事,语调平稳,却字字叩心。说着说着,一米八的汉子突然抬手捂住了眼睛。
夕阳西下,老三终于搀起二老,一步一步迈出调解室。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在为他们回家的脚步伴奏。
事后,马大爷紧攥着焦文强的手说要送锦旗,却被他轻轻拦下:“您的心意我收了,钱留着买药,比什么都实在。”
十年纠葛,一朝解扣
2024年4月,水冶法庭再次翻开一桩委托合同纠纷——它已跨越十一个春秋。
常某某从青丝告到白发。2013年,他委托胡某某办理借款,却被对方挪用了资金。之后民事诉讼、拒执罪判决、胡某某入狱……一路走来,跌宕曲折。
第一次庭审安排在监狱。焦文强注意到胡某某刑期将满,法槌还没敲下,先问常某某:“是否愿意等他出狱,再让双方充分举证?”
常某某怔住了,铁窗内的胡某某却攥紧了衣袖。
出狱两个月后,胡某某脱下囚服,坐在了被告席上。对面是头发花白的常某某。
尽管法袍已被汗水浸透,焦文强仍特意延长半小时庭审,让积压十年的怨与苦,都有了出口。
最难的调解是在村委会。
“小胡,你才三十岁,真要背着两个案子走入社会?”
“老常,您数数这十三年,为这件事跑了多少趟法院?”
几句追问,戳得人心发颤,亲友在一旁听得眼圈泛红。
夜幕垂下时,调解协议终于落笔。
第二天,胡某某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列车,兜里揣着一份分期还款计划。
常某某则摩挲着调解书,将一沓厚厚的车票存根,整整齐齐收进铁盒里。
十三年烽烟散去,两人终于在司法的温度中,卸下了沉重的枷锁。
乡音化讼,用心融冰
“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
焦文强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本手写调解笔记。扉页上,是工整抄录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精髓。
历经近千起案件的锤炼,他摸索出一套“1+2”调解工作法:以法官为主导,整合社会调解力量与兄弟单位资源,将调解贯穿始终——应调尽调、能调尽调、调判结合、案结心了。
下乡走访时,他总把《民法典》条文“翻译”成老百姓听得进的土话:
“父母养咱小,咱得养他们老。”
“兄弟同心山成玉,妯娌合心土变金。”
这些带着乡土气的谚语,解开了不少遗产纠纷、赡养心结。
他推行“门诊式调解”,85%的家事纠纷在诉前就得以化解,自动履行率超80%。真正实现了“办理一案、温暖一家、教育一片”。
暮色四合,水冶法庭渐渐静下来。只有焦文强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桌上,成功调解的赡养协议边,压着明天要走访的离婚案卷宗。
“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这盏亮在乡间的灯,照见的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最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