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25年9月12日上午,灵宝市人民法院将庄严肃穆的刑事审判庭“搬”进灵宝市第二小学,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盗窃罪案件。此次活动通过真实案件庭审、法治讲座和互动问答三个环节,为20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被告人甲某明知他人进行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为获取报酬,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某公司并开通对公账户,根据上线指示将公司对公账号、密码、U盾提供给他人使用,获利10800元,经统计,其账户接收涉诈资金99.8万元,转移涉诈资金97万余元。后被告人甲某将账户滞留的2万余元资金全部转移至自己个人账户用于个人消费。
随着法槌声响起,庭审正式开始,庭审过程中,法官有序推进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环节,被告人甲某对指控事实供认不讳,自愿认罪认罚。综合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法庭当庭宣判,判处被告人甲某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5000元。
同学们屏息凝神,专注观摩每一个庭审细节,真切感受法律的庄严与公正。通过亲眼目睹被告人的深刻悔过,同学们直观了解了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深刻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庭审结束后,法院干警以“青春与法同行 守护成长之路”为主题,为师生和家长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法治讲座。干警详细讲解了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三种罪名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了三种常见犯罪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危害。提醒师生们,不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和各种支付账户,不帮助他人转移来历不明的资金,这些看似“帮忙”的小事,很可能涉嫌违法犯罪。接着干警又结合校园欺凌的热点案例,详细介绍了肢体欺凌、语言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等不同欺凌形式,引导同学们既要杜绝欺凌行为,也要学会保护自己,遇到欺凌时要勇敢说“不”,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求助。
“如果遇到高年级同学索要钱财该怎么办?”
“孩子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办?”
“生活中,该如何避免孩子卷入诈骗?”
……
互动环节,学生和家长纷纷就防范电信诈骗、校园欺凌应对等提出问题,法官逐一耐心解答,提供了专业实用的建议,教育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习法律知识,明辨是非,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关爱孩子,及时沟通。
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普法教育,让法治意识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下一步,灵宝法院将继续延伸司法职能,创新普法形式,拓展普法内容,用法治力量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