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女子法庭蹲点记丨雨中兜底:15公里外的司法奔赴

发布时间:2025-09-12 17:33:24


新新(化名)的床边有300多个空瓶子,整整齐齐,摞得小山一样。床下还藏了200多个,连瓶盖都一模一样。这些塑料饮料瓶,是他结婚5年来最珍爱的家当。

“一个瓶子,给他一辆电动车也不换。”9月5日12时30分,新新的父亲推开他的卧室门,向记者介绍儿子的病情,没说两句,便泣不成声,“你们看看,这……这就是俺孩。”

新新今年32岁,5年前与另一个村也患有智力残疾的玲玲(化名)登记结婚。但之后,这对夫妻难以生育子女。本来,新新的父母费尽心力为他娶媳妇,是想让他有个后代,等将来自己老了,他的孩子也能照看他。却不料这再寻常不过的愿望,竟难以实现。4年多来,他们数次向女方家提出离婚,均未果。

这样的特殊群体,民法典上并无禁止结婚的规定。襄城县法院城关(女子)法庭庭长万方芳告诉记者,双方没有感情基础,婚后也未建立起感情,这个案件判离容易。“但你总得考虑两个人离婚后的生活。尤其是玲玲,家庭关系破裂,谁来照管她今后的生活?”

这是个简单的案件,却是个难以判决的棘手案件。

9月5日上午,中雨。万方芳叫上庭里调解能力强的两个书记员赵任、杨洋,到双方家里和村委会实地调查。

女方家在禹州市张得镇潭口村,车程一个多小时。车窗外,雨水中的庄稼翠绿而挺拔。

在村室,玲玲的监护人——其父老李,再次向法官提出了上周在法庭上提过的条件:想离,可以,得拿些补偿。万方芳问他要多少,他想了想,伸出3个手指头。

但在被问及3万元的依据时,老李总是绕来绕去,避而不谈。万方芳和两名书记员按捺着情绪,向他释法说理,澄清争议焦点。几轮交锋下来,老李以手托腮,陷入了沉思。

万方芳知道,老李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此事触痛了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女儿的未来谁来管。正如他自己刚才所说,“俺闺女再憨,那也是父母的心头肉”。

此事要想真正解开,非得给玲玲找个靠谱的出路不可。那么,谁来给她兜底呢?

沉默的对峙中,万方芳飞快地思索着答案。

其实,这已不是一个法官、一个法庭应该负责的了。但是,这就是女子法庭要负责的事:基层矛盾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一纸判决之后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隐患。基层稳定、基层高效能治理便无从谈起。

想到这,万方芳起身,招呼现场参与调解的村干部李军顺出门密谈。法庭和村委干部无缝对接,对玲玲回家后的生活进行了初步协商:老李接回女儿后,由村委会协助玲玲申请低保,以解除老李的后顾之忧。

最后,老李只要了1万元补偿,就同意玲玲离婚。

时雨初歇,万方芳和同事马不停蹄赶往男方家,15公里外的襄城县王洛镇岗曹村。

新新的父亲患有慢性肺病,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当听说亲家开出1万元的离婚条件后,开始缓缓倾诉自己的委屈。万方芳静静地坐在他面前,看着他,点着头。说到动情处,新新的父母不禁落泪哽咽。万方芳一声声“叔、婶”,邻家女儿般轻声宽慰着二人。

“你们从早上忙到现在,没有吃饭,我清楚。你们是正经给我们办事。”下午1点多时,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新新的父母最终接受了老李的条件。

9月9日上午,小雨依旧,两家履约的地点设在了襄城县法院王洛法庭。

万方芳专程赶来,新新的父亲把借来的1万元现金从塑料袋里取出,老李清点后,给曹父出具了收条。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小雨中,玲玲的个人物品已搬到了父亲那辆带车棚的三轮车上,万方芳小心翼翼地把玲玲搀上了车。

新新和玲玲的婚事就此画上句号。但几名法庭人员仍然讨论着:

“司法程序不是万能的,通过基层组织的力量持续介入,能有效填补‘法律程序结束后——社会支持到位前’的治理空白。”

“嗯,是的。残障人士生活不易,他们离婚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司法程序和家庭力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咱基层法庭多做些吧,往大处说,是融入基层高效能治理,体现贴近群众、响应迅速、精准高效的要求;往小处说,也是良心活,行善积德吧……”

车穿行在乡间小路上,两旁的庄稼,新绿如洗。



文章出处:河南法治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