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范县法院刑事审判庭将一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件的庭审现场,“搬”进了范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这不仅是一次庄严的司法审判,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法治教育课,是范县法院紧紧围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主旋律,主动延伸审判职能、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相关工作要求的创新实践与有力举措。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涉网络犯罪关联案件,选择将此案的庭审设在校园内公开进行用意深远。被告人因法律意识淡薄,为牟取不法利益,违规提供个人银行卡,为上游网络犯罪活动转移资金提供便利,其行为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件本身深刻揭示了当前“两卡”(电话卡、银行卡)犯罪低龄化、手段隐蔽化对青少年群体的潜在威胁。
庭审庄严肃穆,从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到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整个流程规范有序、清晰直观。数百名师生“零距离”观摩了案件审理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违法犯罪所带来的法律后果,真切感受到了国家法律的威严与公正。这种“沉浸式”的普法模式,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象的司法实践,极大地增强了法治教育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种“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法治课形式新颖、震撼心灵。
庭审结束后,主审法官并未止步,而是结合本案案情及青少年身心特点,现场以案释法。法官深入剖析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常见涉网犯罪的构成要件、社会危害及法律后果,重点讲解了出租、出借、出售“两卡”行为的巨大法律风险,教育引导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法治观,认清“帮信”即是“帮凶”的本质,坚决抵制不法诱惑,提高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远离犯罪陷阱。
将庭审融入校园,是范县法院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抓手。此次活动成功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不仅向广大青少年普及了法律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了法治的种子,有效筑牢了未成年人防范犯罪、自我保护的法律防线。
下一步,范县法院将继续坚持“寓教于审、审教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持续推动司法审判与校园普法的深度融合,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做深、做实,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