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我通过法检专项选调生考试,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锻炼。2024年10月,驻村锻炼结束,我回到金水法院工作。从田间地头迈入审判一线,这段从乡土到法庭的旅程,让我完成了从法律学子到司法工作者的蜕变。从乡土间的民情体察到法庭上的正义坚守,从党建引领下的初心淬炼到审判实践中的专业打磨,我以青春为笔,以实践为墨,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书写着成长与担当,在实践淬炼中读懂了“司法为民”的千钧重量。
驻村砺行:深耕基层沃土,涵养为民情怀
在驻村的日子里,作为村支部书记助理,从最初的疫情防控、卡点值守到创建“党群服务+网格化管理”党建品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协助开展村内各类文化活动,从组织“三会一课”、策划主题党日,到调解邻里纠纷、参与村内环境整治,我逐渐体会到“法治的根系在基层”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这两年村内矛盾的化解中,我意识到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可以抚平情绪、化解心结的钥匙,要善用“乡音乡语”,才能真正实现“法润民心”。所以我学会了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讲法律,用他们信得过的方式解纠纷。那些在乡土间、院落里积累的群众工作方法,成为我日后司法实践中最宝贵的财富。
庭内磨剑:锤炼专业素养,恪守司法匠心
2024年10月,我回到金水法院,在民二庭从事审判辅助工作,并担任民二庭党支部组织委员。党建工作中,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精心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党建不是虚功,而是凝聚队伍、提升审判质效的重要抓手。审判辅助工作中,我初次接触的案件主要集中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买卖合同等领域,往往涉及复杂的证据梳理和专业的法律适用。在纷繁的证据里如何快速抓住双方争议焦点,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时如何沟通和释法说理,这对于初次接触案件的我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后来,我学会在法官的指导下“多听、多问、多记”,学习法官与当事人的沟通技巧,在庭前质证中尝试分析双方的争议焦点,设想法官为查明案件事实会询问哪些问题,在庭审记录时留意法官的提问逻辑。在每一个案件的淬炼之下,在对证据规则的精准把握、对法律适用的缜密推敲中,我逐渐褪去生涩,懂得司法不仅要“断是非”,更要“明法理”。
法庭问道:践行司法为民,传递法治温度
今年7月,我调整至杨金法庭工作。作为金水法院的派出法庭,杨金法庭是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在这里,我接触的案件多为民间借贷和婚姻家事案件。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当事人之间更为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利益冲突,每一起都承载着当事人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有些当事人来参加庭审时,由于法律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拿的证据材料杂乱无章,当庭陈述也表达不清楚。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深刻体会到,法官不仅要依法裁判,更要用心倾听,用情沟通。法官曾对我说,“他们来找法院,是因为相信这里能主持公道。”这句话让我明白,我们所审理的每一起案件,都不只是纸面上的卷宗材料,而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纠纷。我也更加注重与当事人的沟通,耐心地帮助他们理清证据、解释程序,努力查明案件事实,以“如我在诉”的共情心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信念,践行作为。
未来,我将继续怀揣在乡土间滋养的为民情怀,秉持在审判中打磨的专业精神,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每一个案件中传递司法温度,在每一次履职中守护公平正义。因为我知道,司法的真谛,不仅在于法条的精准适用,更在于守护每一份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