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81岁的老人颤巍巍地将一面锦旗送到郑州高新区法院双桥法庭。这背后,是一段因房产纠纷冰冻十二年的母子亲情,更是一场法官和调解员用法律与温情共同谱写的“破冰”故事。
基本案情
81岁的张奶奶与儿子小刘因为一套房子闹了十二年。这套房子是张奶奶老伴生前单位分的,一直未办理产权登记,这些年都由儿子居住。2024年,母子俩因这套房产的继承问题闹上法庭。张奶奶的其他子女都表示放弃继承这套房子,愿意将份额让给母亲。但小刘不乐意,他说这套房子其实是因为当年自己没有购买学校福利房的资格,借父亲名义买的,所以这房子不算父亲的遗产,但小刘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
经法院审理,判决张奶奶享有房屋十二分之十一的份额,儿子小刘享有十二分之一的份额。判决生效后,小刘一直不肯配合办理房屋交接。无奈之下,张奶奶只好再次起诉,要求儿子要么搬离出去并分割房产,要么按房子总价50万元支付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钱。
调解过程
案件由双桥法庭副庭长谢天亮审理,开庭后,母子俩分歧很大,小刘仍坚持房屋是借父亲名义买的,但拿不出新证据来推翻之前的判决。谢法官考虑到如果简单按之前的判决结果处理,可能会让小刘和母亲、兄弟姐妹的感情彻底破裂,还可能让小刘一家没地方住,这也不是张奶奶想看到的。于是,庭审后谢法官将案件交给特邀调解员、退休法官赵为民继续调解。
调解过程中,赵为民顶着高温多处走访:
深入小刘家中,倾听其诉求和委屈
走访街坊邻居,了解家庭历史情况
前往小刘父亲原工作单位,核实房屋来源
反复探望张奶奶,安抚老人情绪赵为民从亲情的角度出发,结合法律规定反复沟通,引导小刘认识到,法律判决之外,孝道与亲情才是维系家庭的根基;同时,也让张奶奶理解了儿子一家居住的困境,从而在协议中注入更多包容。经耐心调解,最终达成协议:儿子小刘给母亲20万元,房子归儿子所有;张奶奶也表示不再追究儿子以前没尽赡养义务的事。 这个结果,既让张某的权益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又让刘某一家有地方住,更重要的是,冰封了十二年的母子情有了回暖的希望。协议达成后,小刘按时把20万元给了母亲。
案子虽然结了,但谢天亮法官觉得这只是修复亲情的开始,他特意叮嘱小刘要多去看看母亲、尽尽孝心。小刘也表示:“以前因为矛盾,我去看她,她不愿意见我,我也就灰心了。以后,不管她愿不愿意见我,我都会定期主动去探望,尽我该尽的责任。”这份承诺,让在场的法官和调解员倍感欣慰。
典型意义
本案的成功调解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温度与智慧。谢天亮法官精准研判案件,主动引入调解程序;赵为民调解员凭借退休法官的专业素养,深入当事人社区、家庭,用接地气的交流消解对立情绪。通过法理情的有机融合,在兼顾母亲合法财产权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又充分考量儿子的实际困境,将矛盾化解延伸至“案外”,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不是割裂亲情的工具,而是守护公平、维系温情的依托,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下一步,郑州高新区法院将继续践行司法为民理念,持续发挥多元解纷机制优势,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提升调解技能与效率,为辖区社会治理注入更多法治温度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