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沈丘县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张灵的办公室里,还亮着一片执着的光。灯光下,是她埋首于层层卷宗的身影。自1997年踏入法院,从青涩书记员到沉稳副庭长,二十七载光阴,她将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审判事业。对她而言,审判席不仅是威严的法台,更是一头连着冰冷法律、一头系着百姓冷暖的支点。
“每本案卷,都是一个待解的谜题”
同事们都说,张灵法官有个“最强大脑”和一双“火眼金睛”。再纷繁复杂的案情,她总能抽丝剥茧;再隐蔽的细节,也难逃她的审视。
2024年,一桩棘手的案件摆上了她的案头——一起抢劫、盗窃、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团伙犯罪。案卷材料堆积如山,受害人众多,涉案金额巨大,证据链错综复杂,审理难度极高。
那段时间,张灵的办公室成了“战时指挥部”。她将自己“埋”进卷宗里,逐页逐句地推敲,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标记出疑点、证据和矛盾处。庭审中,面对被告人及辩护人的激烈抗辩,她不见丝毫慌乱,而是以扎实的法律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沉着应对。她紧扣每一份证据,用事实和法律构建起无可辩驳的防线,最终让罪恶在法律的阳光下无所遁形,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严惩。
自2024年10月重回刑庭以来,她已办结43件刑事案件,上诉率低至2.3%,且无一案件被发回重审或改判。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她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和对法律底线毫不动摇的坚守。
“法官的职责,不仅是定罪量刑,更是修复人心”
法律是冰冷的,但司法可以有温度。张灵深知,一纸判决可以了结一个案件,但未必能化解一场恩怨。她至今记得那起故意伤害案。两个原本相识的人,因一时冲动拳脚相向,一方轻伤,一方面临牢狱之灾,附带民事诉讼更让双方家庭剑拔弩张。
如果简单地开庭下判,案件可以很快了结。但张灵没有这么做。她先找到满怀怨气的被害人,耐心倾听他的诉求与委屈,一点点抚平其情绪。接着,她又多次找到被告人的家属,不是施压,而是释法明理,让他们明白积极赔偿、争取谅解是唯一出路。
那是一场拉锯战,一次次电话沟通,一趟趟面对面调解。她的耐心与真诚终于融化了坚冰。最终,双方坐下来,就赔偿达成和解。被告人当场赔付,被害人也出具了谅解书。当原本怒目相视的双方在她主持下终于能平静对话时,张灵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她修复的不仅是一份经济损失,更是一个可能破碎的社会关系。
从阅卷研判的深夜灯光,到庭审之上的严谨发问;从调解室里的苦口婆心,到判决书里的字斟句酌……张灵的故事,由日复一日的严谨、坚韧与温情写就。她手中的法槌,敲响的是正义的回音,传递的是司法的温度。未来,这位正义道路上的守望者,将继续前行,用更多经得起考验的判决,守护着社会的安宁与百姓的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