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推开法庭那扇厚重的门,林州市法院法官马林利指尖划过卷宗,仿佛触碰到那些亟待梳理的纷繁人生。法袍加身,法槌在手,这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从法官助理到独立审判的法官,她的每一步都踏在淬炼与担当的基石之上。法庭之内,是证据与法理的精密交织;法庭之外,是万家忧乐与民心冷暖的千钧之重。年轻的肩膀扛起天平,她深知,每一次法槌的起落,都牵动着一方公平,每一次判决的书写,都烙印着司法的温度与尊严。她的法官之路,便是在这磨砺与坚守中,淬火成钢。
砺峰:庭审台上的硬核成长
从法官助理到法官,面对角色的深刻转换,马林利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独立审判伊始,她也曾有过面对复杂案情时的忐忑与压力。然而,这份压力被她转化为澎湃的学习动力。她反复研读卷宗,梳理证据链条,推敲法律适用,向资深法官虚心求教办案技巧与经验。庭审驾驭、证据审查、文书说理,每一项法官必备的“硬功夫”,都是她在无数个“第一次”的实践中,一点一滴锤炼而成。
她尤其注重庭审这个“主战场”。每一起案件,无论标大小、案情繁简,她都坚持做足庭前功课,精心准备庭审提纲,力求在法庭上精准归纳争议焦点,引导当事人充分陈述、有效质证。她深知,每一次清晰高效的庭审,都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最直接的尊重和保障。这种对审判程序的深深敬畏与对专业能力的执着追求,让她在较短时间内就展现出超越资历的沉稳与干练。
暖心:法袍之下的万家灯火
基层法院的案件往往连着民生民心,系着万家忧乐。马林利始终将“如我在诉”的理念铭刻于心,将司法为民的情怀融入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在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中,原告认为被告未能照顾好孩子,要求变更孩子的抚养权。因多次调解未能成功,于是根据双方的生活状况、抚养能力及双方对婚生子的态度问题等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后,马林利依然没有放弃,而是对被告进行充分的判后答疑,最终,被告意识到了对孩子的疏忽,认可法院判决,表示会积极参与共同抚养好孩子,最大限度让孩健康成长。
在她处理的另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中,原告是一位一周岁两个月孩子的妈妈。原被告双方举行了结婚典礼,未进行婚姻登记。在生育孩子后,原告因家庭矛盾离开,未能带走孩子,现在原告要求变更抚养权,并由被告承担抚养费。她多次组织调解,既从法律角度明晰权利义务,更从情感角度引导双方放下成见,思考孩子的最佳成长环境。调解室里,她耐心倾听双方的委屈与诉求,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真诚,架起沟通的桥梁。最终,双方达成调解,一方抚养孩子,另一方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担当:纷繁卷宗里的心判智断
初任法官不久,马林利就与同事共同分担基层法庭的审判业务和其他各项事务。她坚信,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加速成长。在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中,被告辩称自己并非是原告的雇主,而是和原告一样也是劳动者,都受雇于另外一家公司。针对自己支付过原告工资的事实,闪烁其词,前后矛盾。为了更好的查明事实真相,她通过多种途径联系被告所称的公司并追加其为共同被告。该公司提供已经与被告结算的证据,从而证实了被告包工头的身份,最终形成了一份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判决书,全力保障了原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灯火阑珊处,伏案阅卷;庄严法庭上,释法明理;田间地头、社区街巷,留下送达、调查的足迹。她以初任法官的蓬勃朝气、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司法为民的朴素情怀,在审判事业的起跑线上奋力奔跑。她用青春的热忱守护着法律天平的公正,用每一次法槌的起落回应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盼。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年轻法官的缩影,昭示着法治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