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庭,鲜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却日日流淌着千家万户的烟火人生。那柄沉甸甸的法槌每一次落下,敲响的不仅是法律的回音,更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离合悲欢,一份生计的微光,一颗悬着的心能否落定。在这里,正义的刻度,不仅要精准丈量法条的毫厘,更要能熨帖人心深处的褶皱。殷都区法院立案庭庭长李莎莎,正是这样一位在法理与情理间穿针引线的“解心人”。
松鹤图下的泪光:巧解千千结
2023年的暑气蒸腾中,一份沉甸甸的诉状压在李莎莎案头:年近八旬的张大爷,状告三个子女不付赡养费,同时要求小女儿归还已故老伴的“养老钱”。初次开庭,法庭瞬间化作硝烟弥漫的战场。大儿子的怨怼,大女儿的哭诉,小女儿的矢口否认,激烈地碰撞着。唯独原告席上的张大爷,像一尊沉默的雕像,浑浊的眼里噙着泪花,无声诉说着被至亲遗忘的孤寒。
法槌暂歇,李莎莎没有急于在卷宗里划下冰冷的句点。她带着书记员,脚步叩响了张大爷清冷的老屋门槛。斑驳的墙壁上,一幅色彩依然鲜艳的“松鹤延年”年画,与屋内的寂寥形成刺目的对比。老人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抚过画纸,声音哽咽:“老伴儿刚走,心里头空落落的……哪是真图他们几个钱?就想他们……能常回来看看我这把老骨头……” 这最朴素的期盼,像一根针,扎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李莎莎的心被触动了。她联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主任,分头敲开了三个子女的家门。没有居高临下的训诫,只有设身处地的恳谈。从法律义务的刚性,到血脉亲情的柔软;从父亲年轻时扛起家的脊梁,到如今晚景的孤灯只影。当小女儿翻出手机里父母年轻时的旧照——父亲挺拔俊朗,母亲笑靥如花——她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爸以前多精神啊……钱,我手头紧,但一定想办法还上,让爸安心……”
解开这个家庭的心结后,李莎莎将二次调解安排在了法院。在调解室内,没有枯燥的法条,取而代之的是一段视频:张大爷对着镜头,细数着孩子们的生日,念叨着他们爱吃的菜。视频播完,三个子女都红了眼眶。最终,张大爷颤抖着手撤回了诉状。小女儿紧紧挽住父亲的胳膊:“爸,跟我回家住,我照顾您!”其他子女也郑重承诺:“爸,我们一定常回家!”
烈日下的足迹:汗水浇灌邻里花
2024年的盛夏,酷暑难当,一起因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更是“火上浇油”。楼上楼下在法庭上针锋相对,索赔数额巨大,火药味十足。
面对僵局,李莎莎明白,一纸判决易写,邻里心墙难拆。她果断搁下法槌:“走,去现场看看!” 38℃的烈日炙烤着大地,她带领专业人员一头扎进了纠纷的漩涡中心。她一寸寸检查老旧管道的接口、龟裂的防水层,在本子上细致记录每一处水渍的“伤痕”。这一趟趟上下奔波的足迹,丈量的不仅是渗漏的真相,更是邻里间那份对和睦的无声渴望。
当李莎莎将带着现场余温的详实检测报告和切实可行的维修方案铺在调解桌上时,看着法官被汗水浸透、几乎能拧出水来的制服,听着她基于第一手调查、不偏不倚的透彻分析,刚才还怒目相向的双方都沉默了。李莎莎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像一股清泉:“远亲不如近邻,门对门住着,和气才能生福气。把问题解决了,把关系修复好,才是长久之计啊!” 最终,楼上住户心悦诚服地承担了合理维修费,楼下住户也爽快地放弃了过高的索赔要求。两只曾经紧握的拳头,在李莎莎汗水的见证下,终于紧紧握在了一起。一场险些反目成仇的风波,在法官的汗水与智慧浇灌下,悄然化作了邻里和睦的新芽。
法治的“蒲公英”:播撒阳光到心田
审判是止争的终点,普法则是防患的起点。” 走下审判台,李莎莎又化身为一粒充满活力的法治“蒲公英”,执着地将法治的种子和阳光,播撒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
在校园里,作为法治副校长,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真实的案例变成生动的故事——“面对欺凌的小勇士”“网络世界的护身符”“识别家暴的小雷达”“守护童年的法律盾牌”……晦涩的法条,在她口中化作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的自护口诀和成长锦囊。
在企业车间、写字楼里,她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拆解劳动合同的“弯弯绕绕”,把复杂的劳动法规变成工友们听得明白的“避坑指南”,为企业稳健发展和劳资关系的晴空架起法律的桥梁。
在社区的树荫下、活动室里,面对大爷大妈五花八门的“家务事”“烦心事”,她从不敷衍。一口亲切的方言把深奥的法律原理讲得透亮,把维权的路径指得清晰。她的身影,穿梭在寻常巷陌,将法律的威严与司法的温度,实实在在地送到了百姓的门槛边、心窝里。
十二年光阴流转,李莎莎办公桌的日历,密密麻麻标记着无数案件的节点,像一片牵挂的星图,链接着万家灯火的冷暖。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体察着人心最细微的震颤;以法律如山的坚韧,守护着公平正义的底线。在冰冷的法条与温热的人情之间,她躬身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公平正义,不仅端端正正地镌刻在她字斟句酌的判决书上,更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浸润在百姓舒展的眉宇间、温暖的心坎里。法槌落处,心结悄然花开,这便是她——法官李莎莎,最动人的法治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