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法检专项选调生,我有幸经历了从乡村沃土到审判前沿的成长路径。驻村帮扶、立案窗口、民事审判——三段岗位的淬炼让我深切体会到法治的根系在基层,司法温度就在每一个贴近群众的细节之中。
驻村两年:在泥土深处扎下法治的根
2022年10月,我离开校园,来到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十二里屯村,在这个承载着村民厚重情感的一方天地,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活。村委会的工作细致、琐碎。在处理“市长热线”和“郑好拍”上传的消防安全、噪音扰民等事件过程中,我及时对接相关人员,善用相关法律规定,释法明理,在矛盾激化之前努力予以化解;在普法宣传及编写婚姻家庭、物业服务白皮书工作中,感知到村民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的疑惑,在为大家答疑解惑中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在处理办公室事务性工作时,我及时回应村民提出的法律咨询,倾听村民间的家长里短,了解村民对矛盾纠纷化解的需求……这些经历,让我看到公平正义在乡亲们心中最朴素的表达,就是说一个理、争一口气、摸着良心讲个公平。驻村经历为我刻下终身烙印:司法的生命力,深植于对民情民意的真切感知之中。
立案窗口:在司法“第一站”打磨匠心
2024年10月,驻村工作结束后我被分配到金水法院立案庭工作。现在回首,这个诉讼流程开启的窗口,已然成为我观察社会矛盾的显微镜、锤炼我司法匠心的磨刀石。在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下,在每天的立案审核实践中,我认真学习立案审查的“硬功夫”。从甄别承揽合同纠纷与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到辨析民间借贷与不当得利的证据标准,从审查诉讼主体资格到核对管辖权限,我深知程序正义如同精密齿轮,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个司法机器的运转,立案审核的每个环节都需细致谨慎。立案庭是当事人接触法院的第一个部门,而细致、高效、耐心,是做好立案服务工作的密码。面对缺少立案材料的当事人,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面对因没有管辖权不予立案的当事人质问,耐心释法明理并告知管辖法院;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耐心倾听疏导,待其平静后引导其填写材料;面对没有立案材料却想立案的当事人,细心询问其诉求,告知其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再次提交。在立案庭工作中,我感受到,立案窗口不仅是“分流站”,更是司法温暖的“发射器”,程序严谨与人文关怀,在此处交汇。
民一庭实践:在人间烟火里学习司法艺术
2025年6月,我被调整到民一庭,辅助法官办理案件。接触到具体的案件案情,邻里矛盾的琐碎、合同争议的博弈、侵权赔偿的伤痛扑面而来。作为法官助理,我在卷宗字里行间触摸着法律的温度,从梳理证据清单到校对裁判文书,司法为民的理念,履职能力的磨炼,藏在每一个证据编号的严谨标注里,在每一条法条援引的精准适用中。在审判庭这个新起点,我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精进法律专业知识,锤炼业务能力,在不懈的学习和实践中,更新知识储备、优化工作方法、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以适应新时代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
步履不停:当乡土情怀遇见法治理想
回首来时路,驻村岁月教会我,法治的活水源泉在基层,司法工作者的脚步应当沾满泥土;立案窗口锤炼我,程序正义容不得半点瑕疵,司法的温度就在沟通细节里;民一庭实践启迪我,裁判不仅是适用法条的艺术,更是在法理情的平衡中守护人间烟火。从驻村选调生到法官助理,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
怀揣在乡土间滋养的为民情怀,秉持在窗口前打磨的规范意识,肩负在审判辅助中感悟的法治使命,我将继续以青春为笔,以奋斗为墨,在每一个证据审查、每一次文书草拟、每一起矛盾化解中,努力书写让群众满意的司法答卷。因为我知道,那些在田埂上许下的公平正义承诺,终将在庄严的法徽下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