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山巍巍,洛水悠悠。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豫西边陲的卢氏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双千年”古县。五里川人民法庭就坐落在县城的西南重镇五里川镇,距离县城55公里,辖7个乡镇,6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2万人,辖区总面积1350平方公里,是全省辖区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距离中心城市最远的山区人民法庭。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近年来,卢氏县人民法院在党委坚强领导和上级法院精心指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倾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五里川人民法庭传承和弘扬曹氏家风,深度融入“凉亭夜话”群众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三年来,累计审结案件1336件,结案率98.82%,服判息诉率95.08%。先后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先进法庭”“李庆军式十佳办案团队”并荣记“集体二等功”,获评全省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被三门峡市委政法委推荐为“河南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候选单位。
政治引领 让审判站位有高度
抓党建强堡垒促审判。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党的大政方针、惠民政策精准落实到基层治理的末梢,把“政治上看,法治上办”的司法理念落实在人民法庭工作的全过程。党员干警主动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积极探索党建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小组为单位,建强基层堡垒,推动“法官进网格、入村居”。党员干警担任法治副书记,坚持每月参加联系村主题党日活动,走到群众中间,向群众普法、帮邻里解难,积淀群众法治信仰,凝聚基层和谐稳定的正能量。
家风润心 让调解传承有厚度
五里川镇是曹靖华故乡,其父曹植甫“化讼止争、敦睦乡邻”的实践,形成了“以理服人、以德化怨”的曹氏家风,鲁迅为其撰写的教泽碑文获毛主席赞誉。五里川法庭将此家风融入司法实践,指导法庭文化和调解员培养,设立“曹氏家风调解室”,深入群众,用接地气的语言化解纠纷,融入基层治理“凉亭夜话”。 2014年,薛某与朱某签订农村建房合同。房屋建成后,因存在漏水等质量问题,薛某一直未付清剩余房款。法庭受理此案后,考虑到双方是同村邻居,争执十余年互不来往,若直接判决恐不利于邻里关系修复。于是,法官在河南村夏夜的凉亭里,邀请双方当事人及左邻右舍,运用曹氏家风家训中“和睦乡里、戒斗息诉”的理念,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分析利弊。法官既为薛某算了“经济账”,也为朱某算了“信誉账”。最终,薛某当场付清余款,朱某也承诺立即维修房屋。双方握手言和,案结事了。 “凉亭夜话”正是曹氏家风的新时代回响。近三年,法庭开展普法80多场次。从法庭到凉亭,一次次普法解纷,将法治注入乡土智慧,让枫桥经验的“卢氏解法”生根发芽。
多元共治 让纠纷化解有广度
联调联动,共建共治。法庭主动打破司法“围墙”,搭建开放共享的解纷平台。纵向,建立“村(社区)调解室—乡镇综治中心—人民法庭”三级过滤网,实现纠纷梯次分流、就地化解,形成源头治理合力。横向,联动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组建类型丰富的特邀调解“人才库”。
7月初,五里川法庭在辖区某村开展巡回审判,旁听群众杜某、莫某就与其子的赡养争议咨询法官。为妥善化解此纠纷,法庭一方面建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参照既往类案判决标准组织调解,一方面向某乡综治中心发送了《可调性矛盾纠纷移交调解函》,启动由村委会、乡综治中心和法庭共同参与的三方联调。调解中,三方积极弘扬“百善孝为先”“孝老爱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参照类似案件处理方式,最终促成杜某、莫某之子自愿履行赡养义务。此举不仅成功化解了纠纷,诠释了中华孝文化,更避免了诉讼可能带来的亲情裂痕,有效促进了家庭和睦。
通过“法庭+ N”的联动模式,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有效分流和实质性化解,2022年以来,协助所在地党委政府化解土地租赁合同纠纷、农村购房合同纠纷60余起,做实了“抓前端、治未病”的枫桥经验。
服务暖心 让司法为民有温度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法庭大力推行“司法服务不打烊”理念,创新推出“午间法庭”“晚间法庭”“假日法庭”“巡回法庭”等弹性工作机制,深化完善“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将法庭搬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庭审开到群众最方便的时间。为解决偏远乡村群众诉讼不便问题,五里川人民法庭在乡镇综治中心、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巡回审判点”,通过“巡回审判+诉前调解”模式将司法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司法需求,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通过就地立案、就地审判、就地调解、就地执行、就地以案释法、就地提供法律咨询、就地摸排化解矛盾纠纷、就地指导人民调解等举措,让司法服务更具人性化、更接乡土气。
因家住陕西省洛南县的杨某拖欠张某1万余元货款,张某将杨某告上法庭。办案法官了解到原告张某白天需上班,而被告杨某远在陕西,为减轻当事人诉累,办案法官与双方沟通后,通过“晚间法庭”进行“云庭审”,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法庭当庭为双方出具了调解书。
2022年以来,累计巡回审理、现场勘察、督促履行案件200余次,在法庭就地执行案件60余件,法庭办理案件服判息诉率保持96%以上,调撤率60%以上。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延伸和审判质效的提升,解决的却是群众的诉累,让“流动的人民法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枫桥经验,跨越时空而历久弥新;司法为民,初心如磐且步履铿锵。五里川人民法庭将以法治为笔,以民心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书写着新时代法治中国的生动答卷。未来,将继续扎根沃土、守正创新,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让“枫桥经验”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