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亮身份 践承诺】跨越太平洋的“云端调解”

  发布时间:2025-07-17 18:18:30


“太感谢余法官了!不用飞回国就能把问题解决,节省了不少时间和费用!”近日,远在国外的当事人通过微信向郑州市金水区法院杨金人民法庭庭长余学锋发来感谢消息。这场横跨太平洋的民间借贷纠纷,最终在“云端”妥善化解,背后是法官团队破解跨国诉讼难题的暖心故事。   

异国借款起纠纷 跨国诉讼遇难题

故事的开端,源于一场异国他乡的信任。原告与被告在国外相识,被告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原告借款,被告出具了明确还款日期和利率的借条。本是一份简单的约定,却在借款到期后生出波折——被告仅偿还部分款项,剩余欠款迟迟未还。

原告回国后,多次催讨无果,无奈之下诉至金水法院。余学锋接手案件后,梳理案情时发现,被告远在国外,这意味着案件可能面临一系列“跨国难题”:按照传统诉讼程序,光是法律文书的跨国送达就可能耗时数月,当事人往返奔波的差旅成本、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后续的执行环节也充满不确定性。 

“不能让距离成为公正的阻碍。”余学锋认为,必须找到更高效、更便民的解决方式。   

数十次国际通话 架起跨越重洋的沟通桥

“被告在国外,电话能打通吗?微信能加上吗?”带着这些疑问,余学锋和书记员李云开启了一场“跨国联络攻坚战”。

起初,电话拨过去常是无人接听的忙音,但她们没有放弃,而是在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拨打时间、接通情况,根据时差调整拨号时段,一次次重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连续数日的坚持下,电话那头终于传来了被告的声音。

“我们是郑州市金水区法院的工作人员,想和您聊聊和原告的借款纠纷……”余学锋接过电话,用清晰平和的语气说明情况。得知法院是来帮助解决问题而非“施压”,被告逐渐放下戒备,同意添加微信进一步沟通。

隔着屏幕的微信对话框,成了化解矛盾的“主战场”。余学锋每天一有时间就查阅聊天记录,既要耐心倾听原告的诉求,也要理解被告在国外的实际困难。她首先向被告释明《民法典》中关于民间借贷的规定,分析拖延还款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再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原告当初愿意借钱是出于信任,被告现在有难处可以协商,但也要拿出诚意。”一次次释法明理,一遍遍利弊分析,原本僵持的双方渐渐松了口,开始认真讨论还款方案。   

“云端调解”显高效 司法便民暖人心

眼看双方分歧逐渐缩小,余学锋决定趁热打铁,通过互联网法庭组织了一场在线调解。屏幕两端,跨越十几个小时时差的当事人,在余学锋的主持下,就分期还款金额、每期还款时间、诉讼费分担、违约责任等细节逐一协商。

“每月偿还金额是否需要调整?”“逾期还款的违约金约定清楚了吗?”余学锋细致地核对每一项条款,确保调解协议既合法合理,又符合双方实际情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一致,通过互联网法庭签署了调解协议。调解结束后,余学锋通过微信将民事调解书送达给被告。至此,案件妥善解决。

“司法不应有国界,更不能有‘距离感’。”余学锋说,“只要能让当事人少跑路、少花钱、快解决问题,我们多打几通电话、多加几次班,都是值得的。”这场“跨国调解”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诉讼成本,更让司法公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抵达”千里之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