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竹林深处听民声——竹林人民法庭“三田留余”把矛盾化解在田埂上

  发布时间:2025-07-09 18:03:46


国徽挂在村委会墙上,几张桌椅一摆,一场关乎土地纠纷的调解在农家院开场,几十位村民屏息围观。法官时怀飞卷起裤腿坐在小板凳上,方言脱口而出:“咱按‘三田留余’的老规矩,各让一步中不中?”夏日清晨,巩义市竹林镇镇东街社区一处农家小院,竹林人民法庭法官时怀飞与特邀调解员张金全正共同调解一起家庭纠纷。69岁的李老太因赔偿金分割问题将儿媳及孙子诉至法庭,三方情绪激动。“亲情比金钱更珍贵,咱们按‘三田留余’的老规矩来。”时怀飞话音刚落,原本争执不休的当事人突然沉默。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巩义法院竹林人民法庭传承四百余年的解纷智慧。

在“枫桥经验”的中原实践中,这个乡村法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矛盾解纷之路——将当地“三田孝义”文化与豫商“留余”思想相融合。2024年,竹林人民法庭一审民事案件调解率高达68.99%,一审案件上诉率2.96%,成为郑州法院系统一张闪亮名片。 

文化根脉:四百年的解纷智慧

走进竹林法庭“三田留余”调解室,一幅“情孝义、和为贵”的书法作品悬挂正中。退休老干部张金全每天在这里坐班,接待来访群众。他面前的登记簿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纠纷:婚姻家事、民间借贷、相邻关系…… 

“群众的事大多不复杂,关键是要讲他们听得懂的道理。”张金全说得实在。经他调解的千余起纠纷,多能在“情孝义”的感召下化解。法庭入口处的提示函更道出工作理念:“不让纠纷成诉,不让诉成判,不让判成执。”“三田留余”工作法的文化根基深厚。“三田”源自明代巩义“三田孝义”典故——田氏三兄弟遵父遗言,兄弟和睦不分家;“留余”则取自豫商康百万家族“留余忌尽”的家训。“我们把这两种地方文化精髓融入矛盾调处全过程。”竹林法庭负责人时怀飞介绍。当现代法治理念与传统文化在农家小院相遇,一场“化学反应”悄然发生:法律条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带着乡土温度的生活智慧。

治理网络:三级调解的田间防线

竹林镇的矛盾化解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大网。镇政府与法庭共建矛盾纠纷联动机制:村建调解点阻“小事出村”,镇设调解室防“大事出镇”,村民小组长则化身“前沿哨兵”。

“为老人调解赡养纠纷时,我们发现根源是土地分配问题。”时怀飞回忆2023年一次调解经历。他没有简单处理表面诉求,而是建议村委会重新丈量规划村内土地。“不解决根本问题,今天这家吵完,明天又冒出新纠纷。”竹林镇建立三级矛盾排查网格:村民小组初筛、村委会化解、包村干部兜底。调解员按工作成效分五级评定,五星级调解员由法院表彰,末位者则被建议调整。

2023年6月,竹林法庭创新推出《矛盾纠纷治理白皮书》,成为全市法庭首创。这份文件系统分析辖区案件分布,向镇党委政府提出四剂“药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无讼社区创建、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白皮书为防控化解矛盾提供了精准导航。”辖区干部感慨。数据背后,是法官们用脚丈量出的民情地图——哪村土地纠纷多,哪家企业合同隐患大,都记录在册。

机制创新:“五调联动”的共治格局

2024年的一次工作推进会,揭开了竹林法庭多元解纷新篇章。巩义法院打造“五调联动”机制——警调、检调、诉调、执调、访调协同发力,在镇党委政法委主持下,派出所、综治办、法庭、检察服务站、执行分局首次围坐一桌。“过去各自为战,现在信息共享、联合商议。”竹林镇党委副书记张东杰说。法庭与派出所建立矛盾线索响应机制,确保纠纷第一时间介入;全省首创的检察服务站入驻法庭,对法庭民事执行案件进行全方位监督,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公正处理。执行分局的设立更让调解贯穿诉讼全程。“担保可不是简单‘签个名’!”面对武陟县一对自称“冤枉”的担保人夫妻,执行法官严肃提醒。今年5月河南法院“豫剑执行”行动中,这样的释法场景随处可见。在加强访调互动方面,该院延伸服务触角,多部门联动,打造高效多元化解平台,积极践行司法为民理念,不断扩大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的合作网络。 

为民实践:穿梭山间的法治“轻骑兵”

2024年农历小年,雪花纷飞。长寿山对面的调解室里暖意融融,时怀飞和调解员张金全成功化解新中镇石殿村一起薪资纠纷。村民刘某有握着调解书感慨:“没花一分钱,没跑一趟腿,事就解决了!”这样的场景在竹林法庭已成常态。80岁的李某卿因眼疾无法网上开庭,被告李某德打算走路两小时前来应诉。时怀飞得知后,清晨驱车赶往村委会开展巡回审判。案件调处后,老人哽咽道:“旧社会逃荒要饭,现在党的政策好,老百姓困难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更令人触动的是2023年秋末的提供劳务受害纠纷调处。王某祖孙二人当场身亡,家属情绪崩溃。法庭负责人时怀飞和调解员王满仓安抚当事人情绪,历时一个月解读法条、引导换位思考,终使双方互谅互让。被告当场履行全部赔偿款,实现“案未立、事已了”。

2023年以来,竹林人民法庭通过调解成功化解1000余件,成功率64.6%。

治理成效:从“结案了事”到“案结事了”

“10万赔偿款全收到了!”2025年5月,竹林法庭法官时怀飞接到张某孩子的感谢电话。这起公益岗位护林员交通事故纠纷导致的张某死亡。时怀飞没有简单判决,而是促成村委先期赔付5万元,解决了死者家属的燃眉之急。竹林人民法庭建立“诉前调、立案调、诉中调、判后调、上诉调、执行调、信访调、再审调”全流程机制,把“实质性化解矛盾”作为核心目标。“法官的价值不仅在于维护规则,更在于化解矛盾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张小雨道出工作哲学。

2025年6月,竹林法庭把审判庭搬进米河镇村委会。老周诉老马借款纠纷庭审后,时怀飞就地开讲“借条怎么打、诉讼时效怎么算”“感谢法官大老远来讲解,平时不懂的法律问题今天全弄明白了!”村民的感慨道出巡回审判的真谛——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夕阳西下,米河镇半个店村的巡回审判刚结束。村民们却围着法官不肯散去:“借款利息怎么算?”“土地流转合同要注意啥?”法官时怀飞擦去额头的汗,笑着翻开法律手册,一场即时的法治课堂又在村委会展开。82岁的全国劳模赵明恩在全市法庭创建现场会上感慨:“法官们把矛盾预防做在前头,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法明理,连村里最倔的老汉都心服口服。” 

行走在巩义山乡,国徽背囊是法庭人最美的行装。当60%的民事案件通过调解化解,当97%的当事人服判息诉,这些数字背后,是“枫桥经验”在中原大地最生动的注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