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中平原的葱茏沃野间,叶县人民法院三常路人民法庭门前的老杏树四季流转,见证着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司法为民实践。近年来,这个扎根基层的“红色”法庭以“司法为民”原则为犁铧,深耕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的田野。
调解为先:让纠纷止步于诉前“起跑线”
“彩礼纠纷看似是金钱矛盾,实则是两个家庭的体面。”专职调解员毛鸽子与庭长闫平在沟通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双方激烈的矛盾一时间让这起纠纷进入僵局。
2023年7月,男方通过媒人介绍与女方相识。后双方举办订婚仪式和结婚酒席,男方共计给付女方彩礼176000元及三金。后双方经常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2024年10月双方关系破裂,男方要求女方返还彩礼及三金。
了解到上述情况后,闫平全程在线指导调解员,从情理、风俗及现状出发为双方释法明理,又引导调解员及时将法庭制作的《婚姻家事纠纷典型案例》读给双方听,以聊家常的方式,逐步解释彩礼的含义及相关法律规定,通过介绍该类案件可能的判决结果,引导女方对返还彩礼产生初步的法律认识,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双方达成了女方退还男方部分彩礼的一致意见。 法庭联合叶邑镇政府建立覆盖175个行政村的诉调对接工作站,吸纳886名调解员,2022年10月成立以来受理纠纷651起,调解成功率超50%,法律咨询惠及3000余人次。联动辖区6家基层治理单位、7家行业性调解组织,2023年以来指导网格员化解纠纷216件。不断履行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培育基层解纷力量。近两年来,开展调解员集中业务培训6次,实时在线指导调解500余次,现场指导调解443人次,评选优秀调解员5名。
立案有温:把服务送到群众“屋檐下”
“大叔,您对着手机屏幕,网上立案就办妥了。”2025年3月,法庭干警驱车来到叶邑镇八里园李某家中。李某因一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受伤后一直依靠双拐行走,因行动不便无法到法庭申请立案,其成年子女都已外出打工,李某也不会网上立案。法庭立案人员接到李某咨询电话后,当即回复可以提供上门立案服务。次日便专程前往李某家中,全程指导并协助其完成网上立案流程。
法庭自2023年8月起,不断探索直接立案机制,由法庭直接立案900件,在全院占比6.87%。针对老弱病残及军人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将“坐堂问案”变为“上门服务”。干警们携带便携式设备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现场办理立案手续,被群众们亲切地称为“移动的法庭”。同时,积极打通跨域立案堵点,让外出务工人员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能通过线上平台“指尖解忧”,高效解决诉讼难题。
审判求实:把正义种在乡情“土壤里”
“签了承包合同的地被邻居占了,打官司丢人,不打官司憋屈!”村民张某站在地头感慨。
原告张某认为其已经与村组签订了荒地承包合同,但却发现其中部分地块被同村李某等二人占用。多次交涉未果后,张某最终诉至法院。承办法官察觉到纠纷源于历史遗留界限不清,判决虽易,却难以彻底化解邻里心结。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遂决定带领干警先行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勘,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参与,在争议地块开展巡回审判。
庭审后,法官与代表委员合力释法明理、融情于调:一方面向二被告阐明承包事实及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引导原告体谅乡邻实际困难。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疏导,双方最终放下成见,达成一致调解方案。为彻底消除隐患,在法官主持下,各方共同踏勘现场,录制视频清晰指认并固定地界四至,真正实现“案清界明”。“这三四十度的天气,我都嫌热,真没想到法官不仅来现场开庭,还愿意给我现场测量,就冲您这份心,这地我不争了!”一场多年矛盾,在法院主导的多元调解下终化干戈为玉帛。
法庭在辖区内设立巡回审判点3个,主要承担就地受理起诉、提供法律咨询、指导人民调解、开庭审理、判后答疑、普法宣传以及协同做好矛盾风险隐患排查、信息沟通和前端预防化解联动等多项工作职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近两年来,开展巡回审判8次,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案例,让司法公正与温情直抵群众家门口。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代表委员+法庭”、“和事佬”工作机制,不定期邀请代表、委员参与法庭巡回审判,参与案件调解,2025年以来成功调解案件标的额超300万元。
三常路法庭始终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以司法之力护航基层治理现代化,以扎实的司法实践、卓越的为民成效、树立起司法为民的鲜明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