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山脚下、颍水之畔,地处登封市西部山区的登封法院颍阳法庭是距离城区最远的派出法庭,这里,干警们汲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智慧,针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探索出一套以“精准送达”为起点、以“柔性调解”为核心、以 “督促履行”为保障的全流程矛盾化解机制,巧妙化解金融领域的“小疙瘩”,铺就了一条通向“案结事了人和”的山间司法路。
一、“精准送达”破僵局 让纠纷“找对人、说上话”
“法官,这个被告联系不上,我们留存的有送达地址确认书,直接按地址送达,缺席开庭算了。” “人找不到、电话不通”曾像重重迷雾,笼罩着司法送达的道路,成为困扰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推进的老大难问题。 然而,颍阳法庭庭长石旭凡不愿被这困境束缚,创新“靶向定位”工作方法,以“线下+线上”双轨并行的方式,多渠道打通送达途径,如同在迷雾中点亮明灯。 线下,主动联合各村村支书、民调员、网格员,将司法送达融入基层治理网络。这些熟悉乡土人情的基层力量,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穿梭在乡间小道,探寻当事人的踪迹。当常规方式难以送达时,他们总能精准定位当事人行踪与联系方式,让法庭工作人员得以顺利将法律文书送到当事人手中。线上,与公安、民政及通讯公司协作,拓展信息渠道,电子送达的便捷,让冰冷的地址化为沟通的桥梁,促使当事人主动回应。当电话接通、门扉开启,颍阳法庭的干警们并非简单递送文书,而是用最朴实的乡音,耐心释法:案件性质、调解的益处、拒不履行的代价。这第一步的“精准”,不仅是程序的严谨,更是打开心扉、点燃调解意愿的温暖火种,让司法关怀穿透山峦阻隔。
二、“柔性调解”疏心结 促双方“握手言和、互利共赢”
“法官,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疫情把我的民宿生意压垮了,真不是赖账啊!”这位曾怀揣民宿创业梦的汉子,此刻红着眼眶哽咽,他的手机相册里,还存着开业时宾客盈门的热闹场景,而如今,却只剩空荡荡的院落和堆积如山的账单。 颍阳法庭庭长石旭凡面对崔某的境遇,秉持“疏”而非“堵”的理念,化身耐心的倾听者、智慧的协调者,在金融公司与崔某之间往返奔波。面对金融公司的顾虑,他用详实的数据证明分期还款的可行性;为崔某争取时,又反复强调信用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终于,在第七次调解时,金融公司被石旭凡的执着打动,同意减免部分罚息,并制定了与民宿经营周期相匹配的分期方案。这场从对抗到和解的转变,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在理解与包容中握手言和,成为“柔性调解”最生动的注脚。
三、“督促履行”固疗效 保协议“落地有声、案结事了”
“我们刚从亲戚朋友那借了6000块,知道孩子出了这个事,不能让他背负债务,我们愿意替他还!只是能不能少点利息?”李某父母拿着现金赶到颍阳法庭说道。
调解室内,一场李某与某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正在协商中。年仅22岁的李某因一时急需资金,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却因收入不稳定,无力偿还。
颍阳法庭庭长石旭凡看着这对朴实的父母,心中满是触动。随后,便多次与贷款公司代理人及工作人员沟通,详细介绍李某家庭的困难情况,拿出当地村委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真诚说道:“这6000元是两位老人东拼西凑来的,他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已经竭尽所能。如果能减免利息和罚息,不仅能让这笔债务及时清偿,也能让这个家庭重燃希望,还能避免更多矛盾产生。”
经过反复沟通与协商,贷款公司被石旭凡的真诚和李某父母的坚持所打动,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李某当庭一次性偿还6000元,免除全部利息、罚息,案件受理费由贷款公司承担。这当庭履行的6000元,不仅是债务的清偿,更是“督促履行”暖心机制的生动诠释。
登封法院颍阳法庭以“精准送达”破冰开路,以“柔性调解”春风化雨,以“督促履行”固本培元,形成了化解金融借款纠纷的独特“三步疗法”。2025年1—5月,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调解率50%,同比上升41.3%。
时代奔涌向前,下一步,颍阳法庭将继续精研此“方”,牢固树立“如我在诉”的理念,将“定分止争”的职责使命履行好,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