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见过白尧,一定会被他坚毅、细致、认真的气质所吸引。这是他的法治底色。
从青涩学子到身披法袍,十余载光阴里,白尧始终铭记初入法院时写在笔记本扉页的箴言——“法槌落下,是千万人命运的回响;判决书中,有世间冷暖的重量。”
用温度丈量法律的尺度
初到法院时,在旁听庭审的间隙,一位老法官曾指着案卷对白尧这样说道:“刑事审判的案卷里,装的不仅是证据和法条,更是一个个人生。”这句话成为了白尧职业生涯的启蒙,更塑造了他严谨认真与温情疏导相结合的办案理念。
白尧曾办理过一起涉毒案件,被告人小林(化名)初中辍学后便早早进入社会。一次聚会中,在所谓“大哥”的引诱下接触了毒品。为了支付日益增长的毒资,他铤而走险参与了微量毒品的传递。
在看守所提审小林时,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带着青春期特有的桀骜。“惩罚犯罪是法官的职责,但看见犯罪背后的人,是我们的天职。”白尧没有放弃,多次与小林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地对其释法说理。
渐渐地,小林从刚开始的桀骜不驯,到后来逐渐敞开心扉。“你知道吗?运输50克以上冰毒就可以判死刑。”当白尧将法律条文具象化时,小林在讯问椅上痛哭失声,表示认识到了错误,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后会加强学习,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司法不应是冰冷的逻辑推演,当迷途者抓住救赎的绳索时,法律要成为托住他们的网。我希望小林能够‘浪子回头’,成为一名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白尧说道。
以担当破解司法的难题
“刑事审判工作压力巨大,每个案件都可能改变当事人的人生轨迹。”在白尧心里,这既是压力,也是鞭策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白尧曾办理过这样一起案子,监控死角让案件性质在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之间摇摆。尸检报告显示死者共有三处创口,但监控死角导致无法直观判断伤人动作。
“这不是简单的数刀定生死,而是要穿透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为还原真相,白尧将监控视频逐帧播放上百次,最终发现刀刃运动轨迹存在不规律颤动。在反复查阅医学资料后确认,这种类似“本能抽动”的肌肉痉挛与蓄意捅刺存在本质区别。
依据这些证据,白尧最终公平地作出罪责刑相适应的判决。
“法官不能让每个悲剧都有完美结局,但必须让司法结论经得起证据与良知的检验。”判决书背后,既要做到义正词严讲清“法理”,更要做到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
从助理到员额法官,白尧的法官制服渐渐洗出岁月的痕迹,但笔记本扉页的那句箴言依然清晰。
在庄严的法徽之下,这位刑事法官仍在书写着他的司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