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从小生长在城市的年轻女法官,也是一名年轻的母亲,工作中,她扎根在最基层的人民法庭,面对复杂纷繁,忙碌却不盲从,劳累却也从容,在举手投足间保持女性的优雅,在洞悉世事中尽显法官的深邃。她,就是温县法院赵堡法庭青年法官——刘洋。
从城市到乡村的无声跨越
孩子才刚满周岁,丈夫在郑州工作。每天清晨,她都要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匆匆告别,来到较为偏远的赵堡法庭上班。起初,那些带着浓重乡音的当事人让她手足无措,那些充满人情世故的纠纷让她辗转难眠。
记得第一次调解一起土地纠纷时,两家人吵得面红耳赤。她照着书本上的程序走,却换来更多不满。老庭长告诉她:“在这里,法律条文要装在人情世故的口袋里。”那天晚上,她哄睡孩子后,对着案卷哭了很久。
渐渐地,她学会了在开庭前先听听乡亲们的家常,学会了用当地方言说几句问候。她发现,那些看似固执的老人家,其实最讲道理;那些吵得最凶的邻居,往往只需要一个台阶下。她经常利用午休时间用来走访群众、向老法官请教。
三年后的某个清晨,当她熟练地用方言调解完一起赡养纠纷,看着当事人握手言和时,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份工作。女人们都喜欢将案头摆着孩子的照片,而她的案头,则整齐地码放着这些年整理的民情日记。
从城市到乡村,从生疏到熟稔,刘洋用最柔软的内心,践行着最刚正的法律。她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次法槌落下,都是对公平正义最朴实的守护。
在应对挑战中深耕与坚守
在司法实践中,年轻法官由于经验不足确实可能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案件本身的复杂性,也在于实务技能的灵活把握。
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因为从未在农村生活,缺乏对当地风俗、生活习惯的了解,加上对案件的把握不够、部分诉讼参与人设下暗藏玄机的“法律陷阱”,这就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起初,刘洋在处理案件时感到很是棘手,有的纠纷牵涉人情法理和世代恩怨,在办理时需要慎之又慎、细之又细。面对复杂的案件和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刘洋深知理论知识的不足和实践经验的欠缺,于是便投入更多时间来学习,向老法官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文书撰写、调解技巧,从而不断进步成长。
在办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原告郑某与被告李某婚内生有两子一女。之后,被告李某无故离家出走,消失半年后李某突然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经法院两次处理,准予双方离婚。
郑某在离婚后发现,次子乃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李某与婚外男性非法同居生育,使得郑某非常气愤,在心灰意冷之余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6万余元,而李某则只愿赔付2000元。因双方差距较大,刘洋连续多次调解都调解不下。为此,刘洋便请教从事婚姻家事纠纷多年的老法官,认真听取其意见,通过到村中调查,根据双方生活水平、经济条件,判决李某赔偿郑某3.5万元,双方均服判息诉。
情法相融衡出法槌的分量
在这个世界上,诚信是最珍贵的财富,诚信不仅是道德的底线,更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面对不诚信和拖欠工资的行为,刘洋心里总是涌动着复杂的情感。看到那些被拖欠工资的工人,他们粗糙的双手和疲惫的眼神,诉说着生活的艰辛和对公平的渴望,刘洋心中始终充满着同情,充分体会到法槌落下的分量。
2019年,郑某应周某要求,为其提供秸秆还田、犁地、耕地等劳务,双方未订立书面合同。2023年,郑某通过电话向周某催要劳务费,周某收到消息后未确认也未提出异议,因周某迟迟未向郑某支付劳务费,王某诉至法院,要求周某支付欠付的劳务费8000元。
在审理中,刘洋发现,周某认可郑某曾向其提供劳务,故周某应向郑某支付劳务款。根据现有证据,刘洋认为双方未进行对账结算的责任在于周某。周某作为接受劳务的一方,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已向郑某足额支付了劳务费,亦未提交与郑某结算明细等证据予以反驳,对此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综合分析案件证据、双方庭审陈述,根据举证规则及证据优势规定,刘洋及时作出判决,对郑某主张的8000元劳务款数额予以支持。
在判决时,刘洋的手是坚定的,但心是沉重的。她说,法官不仅要用法律条文判案,用法律的利剑斩断不诚信的锁链,更要用良知和温度来守护每位劳动者的权益。
法官这个职业承载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选择成为一名法官,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与担当。越是艰难时刻,越要展现司法定力。刘洋坚信,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以“铁肩担道义”的勇气,以“妙手著文章”的智慧,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