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天平之下写忠诚

——记安阳市龙安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朱靖文

  发布时间:2025-05-12 17:44:54


五月的龙安区法院大院,嫩绿的白蜡树叶在微风中轻舞。法院办公楼四楼东侧的一间办公室里,行政审判庭庭长朱靖文正专注地审阅着电子卷宗,为案件的下一步审理精心做着准备。自穿上法院制服以来,39载光阴在法槌的起落间悄然流逝,他以满头青丝换得两袖清风,用一腔热血铸就司法忠魂。这位扎根基层法院的“老审判”,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法官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一线的“燃灯者”:39年的坚守与热爱 

1986年,年仅20岁的朱靖文走进郊区法院(龙安区法院前身)的大门。那时的他,未曾想到,这一脚踏入的,是一生的信仰与追求。从书记员到审判员,从派出法庭庭长到行政审判庭庭长,他始终坚守在法院司法审判第一线,累计办理各类案件4000余件,办案数量和质量常年位居全院前列。

回忆起早年办案经历,朱靖文目光中泛起涟漪。“记得90年代办一起相邻权纠纷,当事人堵在法庭门口骂。”为了化解这起积怨已久的矛盾,他冒雨到现场丈量土地,召集双方亲属调解十多次。当时,大雨倾盆而下,他踩着泥泞的土地,仔细丈量每一寸争议土地,雨水顺着脸颊不断滑落,浸透了他的衣裳,但他毫不在意,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把矛盾化解好。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当看到两家人一起给我送锦旗时,我突然明白,法官手里握的不是法槌,是老百姓的信任。”那面锦旗,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他坚守审判一线的动力源泉。

司法为民的“暖心人”:把群众装进心里 

在龙安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窗口的工作人员都记得这样一幕:一位七旬老人拄着拐杖来起诉,因材料不全急得直抹眼泪。正在立案窗口接取卷宗的朱靖文见状,立即搬来椅子扶老人坐下,亲自帮其整理证据清单,还联系法律援助中心提供帮助。“法官的一张笑脸、一句暖话,有时候比判决更有力量。”他始终相信,司法温度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融入细节的关怀。

对待当事人,朱靖文有自己的“三字诀”:“听”——耐心倾听诉求,让当事人把话讲完;“理”——梳理事实脉络,用通俗语言释法析理;“情”——将心比心共情,用真诚化解对立。2022年,某企业职工因工伤赔偿问题将单位告上法庭,原告情绪激动,多次在法庭外哭闹。朱靖文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先后五次组织调解。他先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职工的实际困难,从企业社会责任谈到职工实际困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调解过程中,他不断调整策略,耐心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拿到赔偿款的当天,原告特意送来一面绣着“情系百姓 公正如山”的锦旗,当看到这面锦旗时,朱靖文红了眼眶,他深知这面锦旗背后是当事人的感激和信任。

 薪火相传的“引路人”:甘当铺路石 愿做燃灯人 

作为审判委员会委员和行政审判庭庭长,朱靖文不仅是办案能手,更是年轻干警的“领路人”。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行政审判案例汇编》,里面用不同颜色的笔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批注。“行政审判专业性强,光懂法律条文不够,还要会接地气办案。”他常带着年轻干警深入现场勘查,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与当事人沟通、如何把握调解时机。

“朱庭长真不愧是专家型法官、全科法官,也是我们的好老师。”法官雷莹莹还记得几年前她一次独立开庭时的紧张场景。当时,一起复杂的行政处罚案,当事人情绪激动,庭审一度陷入僵局。朱靖文坐在旁听席默默观察,休庭后耐心指导她调整庭审思路。“他告诉我,法官不仅要会用法条,还要会用‘情理法’组合拳。”在朱靖文的悉心指导下,年轻干警们不断成长,逐渐成为法院的骨干力量。


夕阳西下,办公室墙壁上的几面锦旗上烫金的大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有时候会觉得累,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案子等着我,我不能停呀!”朱靖文轻抚着胸前的法徽,眼神坚定。在他心中,法官的使命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把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把每一次接待化成春风,让每一个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光影鉴证栏目相机所记录的,只是朱靖文几十年几多瞬间里的一瞬,如若说这就是朱靖文,是很不全面的。一位用青春守护正义的人民法官,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的司法守护者,是很难用光影将他拍全,很难用文字描述他工作的全部。他用39年的光阴,在法治的沃土上深耕细作,让公平正义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终将长成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他用忠诚和担当,在天平之下书写着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