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最美阅读四月天,文字的光彩在法槌与案卷间悄然绽放。阅读是思想的灯塔,为司法者照亮理性与良知的航道;阅读是精神的沃土,滋养着法院人守护公平正义的根系。2025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我们分享读书心得,感悟兴发力量,奏响精神共鸣交响乐。
以诗心为舟,渡AI时代的文化长河
—读叶嘉莹《古诗词课》有感
汤阴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郑艳芬
近日在读叶嘉莹的《古诗词课》,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诗词曲调,让我重新走进了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世界。学生时代背诵过的诗词篇目,重新在眼前缓缓展开,其中蕴含的强大的兴发和感动力量,让我看到了一个个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和品格修养,我也再次思考,在AI时代,我们坚持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优美程度远远不及各种AI工具,我们为什么还要诵读诗歌、写作诗歌。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们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司法实践。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古典诗词与现代人精神世界之间的幽深隧道。这位近百岁的学者,以毕生之力梳理从《诗经》《楚辞》到南宋词人的千年诗脉,将“兴发感动”的诗学理论贯穿始终,让读者在诗词的“生命感发”中触摸历史的心跳。书中,叶嘉莹先生以“临源挹清波”的溯源精神,带读者重返诗歌源头,从《关雎》的质朴情思到杜甫的沉郁顿挫,从李白的豪放不羁到王沂孙的亡国之痛,每一堂课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她强调,诗词的解读不是冰冷的学术解剖,而是与诗人“共情”的生命体验。她对学生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这种以生命融入诗词的治学态度,正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
古诗词何以穿越千年仍能直抵人心?叶嘉莹提出的“兴发感动”理论给出了答案。无论是《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的进取精神,还是《行路难》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宣言,诗词的感染力源于诗人对生命境遇的真实书写。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是对时间流逝的焦虑,杜甫的“朱门酒肉臭”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这些情感跨越时空,与现代人的迷茫、抗争与希冀产生共振。叶嘉莹对陶渊明的评价是“真淳”,陶渊明“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的孤高品格,引领我们感悟如何在斑驳曲折的现实之境,保持任真自然之本色。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是他诗人情感与儒家道德完美融合的表现,面对百姓疾苦,他用直面的笔触写下时代的苦难和心系天下的忠爱仁厚之情。
在人工智能重构人类认知范式的今天,叶嘉莹的诗词观更具启示意义。当算法可以模仿李白风格写诗、大数据能分析杜甫的用词频率时,我们更需要追问:技术能否替代诗词中的人文温度?《古诗词课》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叶先生指出,诗词的“兴发感动”源于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个体性与不可复制性,恰是AI难以企及的境界。 面对信息碎片化带来的认知浅薄化,诗词的深度阅读成为抵抗异化的精神堡垒。康震在分析诗词的疗愈作用时提到,古诗词通过“悲喜交加的情感张力”,为焦虑的现代人提供了情感锚点。这种作用在《古诗词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叶先生解读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的离别场景时,她不仅还原了宋代市井风情,更引导读者思考当代人际关系的疏离与重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作为司法工作者,我们在运用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同时,更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表现,也是探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以文化人,以德润身,古诗词最大的作用是对灵魂和精神的滋养。当我们在李白的豪情中坚定信念,在杜甫的忧患中涵养同理心,在苏轼的豁达中修炼格局,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成为滋养职业伦理的精神源泉。当我们在翻动每一页书,在诗韵中与古人重逢,在灵魂对照中感悟生命波澜壮阔之美、万物生发之灵动,我们才能眼中有人民、心中有天地,才能坚持“如我在诉”, 从人民群众感受出发,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当我们胸怀宏远的志向,就能在遇到困难挫折之时,仍然能够仰望星空、负荷前行,且趁东风逐春去,更携壮志踏歌行,以坚定有力的脚步丈量公平正义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