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工作的岗位?”
这是嵩县法院赵献伟法官的座右铭,也是他27年法院工作的真实写照。
“调解不仅仅是矛盾化解,更是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你作为儿子,你就把我们撇下不管?”“我这些年付出得还不够多吗?你们体谅过我的难处吗?”……一对老夫妻与儿子因赡养问题争执不休,互不相让,诉至嵩县法院。
受理案件后,赵献伟深知简单的判决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家庭嫌隙,让家庭关系彻底走上决裂。调解,是最好的解决手段。
“赡养纠纷里没有绝对的输赢,只会让亲情在争吵中逐渐消磨。咱们不妨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说说各自的难处和期望,把问题一次性解决好。”面对情绪激动的双方,赵献伟安抚着他们的情绪,仔细聆听诉求,耐心引导他们从亲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
从父母培养孩子成才的不易到孩子成家立业打拼多年的不易,赵献伟根据双方的经历和诉求娓娓道来,双方矛盾在多轮调解中逐渐消弭,父母与儿子用一个拥抱冰释前嫌,困扰已久的赡养问题也随着亲情的回归迎刃而解。
“法官不能只坐在法庭上宣判,要走近当事人,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想一想,让法律的温度真正传递到每一个家庭。”这是赵献伟常常叮嘱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话。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他成为了群众口中的“贴心好法官”。
“多尽一份心、多跑一趟腿、多做一些深入细致的工作”
“老百姓到法院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走程序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的讲话精神,赵献伟始终铭记于心,并将其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要是没签合同,工地拖欠的工资是不是就彻底没指望了?”在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中,务工者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未与施工方签订合同,也未能及时收集证据,这使得他们在讨薪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放心!农民工兄弟们的血汗钱,一分都不会少!”面对着大家的期许,赵献伟没有丝毫懈怠,他多次深入工地现场,与农民工们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工资拖欠的具体经过等。同时,也与工地老板进行反复沟通,认真听取工地方面的解释。
在全面、细致地掌握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后,赵献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了公正合理的判决,让农民工顺利领到了工资。
“我们多尽一份心、多跑一趟腿、多做一些深入细致的工作,可能就能让当事人少一些焦虑、少一些奔波。”赵献伟始终坚信,法官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从而更加信任法院、信仰法律。
27年的坚守和奉献,赵献伟用一场场庭审、一次次调解书写了一名基层法官的忠诚与担当。跨越春夏秋冬,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新时代法官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