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法院大门时,陈君偶尔会回头凝望,审视自己的内心:一路走来,是否还保持着当初选择法院的那份热忱?
进入法院工作十余年,陈君脑海中始终有一个笃定的答案,那就是朝着自己内心的目标前进,追梦路上,步履不停。
104通电话的调解
“法律或许是冰冷的,但人心不是。办案子、解纠纷,要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替他们多想想、多做做解释工作。”作为一名法官,陈君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陈君曾审理过这样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原告周某、张某等人经与被告张某某协商从驻马店某县到新安县某乡镇从事农村公路护栏板安装工作。工程结束后,原告多次向工地负责人催要劳务费。多次讨薪无果后,原告将中标公司、发包方诉至法院。
庭审结束后,陈君细致地翻阅双方提交的材料,判断原告有在被告工地干活的事实,但其提交的证据在证明安装工程量及单价方面确实存在瑕疵。这也是双方互不认可的矛盾根源。
一边是农民工的血汗钱,一边是证据如何采信,如若一判了之,不但无法定分止争,甚至可能激化矛盾。思虑再三,陈君觉得“握手言和” 是化解这起纠纷最好的结果。
为减少当事人来回奔波,只能电话沟通,陈君就一个电话一个电话的打,一遍又一遍的释法析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当事人达成调解,这起持续两年多的讨薪之路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陈君在整理案件卷宗时,发现不知不觉竟然给双方当事人打了104个电话,通话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四五十分钟。
十余年来,陈君始终将司法为民理念和责任意识铭记于心,用严谨细致、温暖热忱找寻“破题之道”,让冰冷的法律条文有了“温度”。
让诉讼“到我为止”
2024年9月,陈君在审理原告王某诉被告吴某服务合同纠纷一案时,发现王某曾多次向法院起诉主张服务费。
经过调查发现,王某利用抖音等平台发布代理退保信息,与投保人线上签订《咨询服务协议书》,通过微信聊天等方式指导投保人采用投诉、举报、信访等方式要求保险公司全额退还投保费用,王某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对缺乏专业知识的保险消费者而言,无法准确判断退保信息真伪并做出客观的产品评价,导致消费者对保险产生误解,从而走进“非法代理退保”设好的陷阱。
为进一步加强辖区保险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陈君以该类案件为切入点针对“非法代理退保”的危害,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安监管支局制发了一份司法建议书,对保险公司及监管部门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旨在加强保险行业及金融监管机构的合规管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确保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事后,陈君这样说道,“作为一名法官,上班时是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的国家工作人员,下班后我们也是一名普通人。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感受并体谅当事人所遭遇的人间冷暖和酸甜苦辣,做到诉讼‘到我为止’,真正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十余年来,陈君精益求精,以梦为笔,一页一页书写着与法同行的悠悠岁月,一行一行沉淀出温暖有力的裁判,用自己的炙热,温暖当事人的心窝,为热爱的司法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