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张露:解“法结”,更要化“心结”

  发布时间:2025-04-03 17:33:43


笑容满面,轻声细语,让人如沐春风。初见张露,很快就能发现她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使人心情平静。而这种性格,也让她在案件审理、调解工作中如鱼得水。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调解工作至关重要,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法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温度。”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张露用她的真诚抚平当事人的焦虑,用智慧与耐心化解无数矛盾纠纷。

“多主动一点,多耐心一点,多往社区、乡村走走”

张露常说:“调解工作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解开心结。”这句话也贯穿她办案的始终。

“你凭啥说是我家噪音?”“让大家评评理,是不是越到晚上你家越起劲儿?”......四户邻居因噪音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互相怀疑对方制造噪音,矛盾积怨已久,物业、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多次介入,均未能调和矛盾。

当时张露作为社区服务人员正在该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了解到这起矛盾后,果断选择介入调解。

“邻里纠纷没有赢家,只会影响大家的居住安宁。咱们不妨坐下来好好谈谈诉求,把问题彻底解决了。”面对情绪激动的各方,张露耐心安抚大家情绪,认真倾听户主诉求,引导大家通过合法途径固定证据,理性维权。同时,张露还协调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噪音发生后第一时间到场调查取证。

经多次调解,四户邻居终于握手言和,困扰已久的噪音问题也随之消失。

“我们多主动一点,多耐心一点,多往社区、乡村走走,可能就能让当事人少走一些弯路,少费一番周折。”张露认为,法官不能只在法庭上敲法槌,要让法治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让老百姓更加信任法院、信仰法律。

“调解工作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解开心结” 

“基层法院每天面对就是最基层的老百姓,最多的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张露说,“但这些看起来是小官司小案件,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生中唯一一次的诉讼,也是他们感受司法的最深刻的一次经历。作为法官必须用心用情去化解纠纷。”

2024年8月,她办理了一起委托合同纠纷案件,双方因借名买房产生纠纷,原告要求被告退还卖房后的剩余房款6万余元。

案件办理过程中,张露发现根据原告提供的联系方式以及地址无法联系到被告,缺席判决很有可能加剧双方矛盾,让二人关系彻底决裂。为真正化解矛盾,张露在审判流程系统关联及协查无果的情况下,前往被告户籍地,向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打听线索。最终,成功联系上了被告的女儿,找到了被告。

“他凭什么告我?我当时是为了帮他,他这是‘白眼狼’!”被告在了解自己被起诉后情绪激动,坚决不同意调解。面对矛盾愈演愈烈的情形,张露并未退缩,而是多次跟被告沟通,耐心倾听被告的陈述,发现双方在售房款分配上存在误会。并以此为突破口,通过与被告女儿联系,“曲线”调解,引导双方顾及亲情,化解矛盾。

经过多次背对背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重归于好。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利益,张露一直在努力着。

深入社区、乡村,指导人民调解,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有张露奔走的身影;速裁案件,快审快结,有张露敲响法槌时正义的回响;真诚倾听每一份诉求,用耐心架起沟通的桥梁,在琐碎的纠纷中抚平每一道伤痕,有张露温暖的笑容。
“希望我的一份绵薄之力,能给更多群众带来法治的温暖。”张露说道。



 

 

关闭窗口